德化第三實驗國小

德化第三實驗國小

德化縣第三實驗國小現有校園總面積達到16667 m,校舍面積11680 m。教職工141人,其中高級教師55人,大專以上學歷113人,省、市、縣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共37人。現設42個班級,學生共有2277人。

發展

德化第三實驗國小,校歌為“收穫新希望”,此曲由校長賴育紅作詞,鄭文高作曲,婉轉動聽。

全景 全景

幾十年來,學校狠抓教育教學管理,重視素質教育和“校風建設”,辦學效益與日俱升。1995年12月,被福建省教育委員會確認為“農村示範國小”。1999年9月,成為《福建教育》、《小學生優秀習作》的協辦學校。此後學校規模不斷壯大,辦學質量也進一步提升。2006年5月,經省體育局批准,市體育局和縣政府在我校正式掛牌成立,“福建省柔道隊少兒德化訓練基地”。柔道摔跤訓練基地迅速發展,在全國、省、市比賽中連創佳績,至今已向省體校輸送10多名運動員。2009年10月,福建省藝術館考級委員會德化考級點在我校落戶,我校49名隊員通過了福建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水平三級考試。柔道摔跤、舞蹈藝術成為學校一大特色。學校升格以來,秉承原有的基礎上繼續開拓創新,確立了以“鎖定新目標、展示新風貌、鑄就新輝煌”的辦學目標,走“質量立校、科研興校、全面育人、創建特色”之路,以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以紮實開展教育科研為根本,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學校升格兩年多來,先後榮獲“市素質教育先進校”、“市文明禮儀教育示範校”、縣“文明學校”等20多項縣級以上榮譽稱號。

自學校設立以來,學校已培養數千名合格的國小畢業生。在這莘莘學子之中不乏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人才,如已獲學博士學位許興智、陳明亮等;已被評為教授或副教授的陳明光、陳金堤等,還有眾多在政府、科技、文化、衛生、教育等各條戰線的工作人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

乘著教育改革的春風,德化縣第三實驗國小正揚帆起航,通過抓校園建設,改善辦學條件,規範內部管理,最佳化師資隊伍,深化課程改革,加強特色建設,把學校建設成為校園優美、師資精良、質量向上、社會滿意的省級素質教育先進學校。

音樂作品

單曲
歌曲名稱(歌曲說明)發行時間
收穫新希望 (德化三實小校歌) 2013-05-19

德化第三實驗國小校歌-收穫新希望

賴育紅詞 鄭文高曲

丁溪長長滋養一方,
山水青青百花爭艷,
綠色瓷都有座殿堂,
那是我們暢遊知識的海洋。
德化三實小,
柔道摔跤身姿矯健,
活力校園生機迎朝陽;
德化三實小,
桌球藝舞蹈展風華,
美麗校園處處溢芬芳。
丁溪潺潺琴聲悠揚,
書聲朗朗百鳥歌唱,
千年瓷都有座殿堂,
那是我們放飛夢想的藍天。
德化三實小,
務實奮進求美和諧,
陽光校園明媚迎春天;
德化三實小,
全面發展培育特長,
美麗校園收穫新希望。

歷史

德化縣第三實驗國小前身為“德化縣丁溪國小”,從創辦伊始迄今的近百年間,幾度更址,幾度易名。民國初年由一所私塾改為國立學校,名為鵬都學校,設在丁溪村坪埔陳家祖厝,當時僅有2個教學班。民國26年,與潯中中心國民學校合併,遷至坪埔吳家祖厝(現校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遷回陳家祖厝,改名為鵬湖國民國小。1949年5月,國民黨九十六軍駐軍德化,學校被迫停辦。1950年在吳家祖厝復辦。1951年成立丁溪學區,學校更名為鵬湖分班。1957年愛國華僑陳宗子先生籌集資金興建校舍一座,共6間教室,面積380平方米,翌年,易名秀湖國小。1960年,學校升格為完小,設7個班,學生204人,教師8人。1968年改名丁溪國小。此後,隨著“小縣大城關”發展戰略的實施,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師資不斷增強,由於生源猛增,縣委縣政府對教育高度重視,2007年6月9日,將學校升格為縣直國小,更名為“德化縣第三實驗國小”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