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深山炮樓

清潔寨炮樓

明末崇禎元年(1628),德化縣大銘鄉瓊溪村賴垓在順天府(今北京)高中進士。賴垓歷任浙江平湖知縣、東宮皇太子講學等職,並奉欽差往安南(今越南)“冊立藩王”,聖眷日隆。賴垓正要回朝交差時,逢清兵入關,京師陷落,北歸道路受阻,便回故鄉瓊溪隱居。清廷屢次徵召不至,於是派兵捉拿。賴垓募集鄉民上山,在故鄉大銘鄉瓊溪村築清潔寨,上鑿井建樓,勒石自題“皎月高懸蘿薜夜,蒼天長放蕨薇春”,並督造土炮兩門,一雄一雌,與清兵對抗。清廷派兵圍剿該寨,久攻不下
1958年“大躍進”毀林大煉鋼鐵,雌炮遭毀。雄炮被賴垓後裔扛下山,秘藏家中,後重新現世。該炮底座已毀,炮身生鏽斑駁,仍完好,重達54公斤,使人遙想當年炮聲隆隆的戰爭情景。

丹山寨炮樓

清雍正年間(1723-1736),離德化縣城100多公里的西北“邊關”———楊梅鄉上雲村有一位叫林光圳的富豪,耗資13.6萬兩白銀,歷時12年建成丹山寨堡,同時組建私人武裝,購置土炮數門,把守大寨。丹山寨平面呈橢圓形,寨堡外牆四周由方塊形巨石乾砌刨光,表面光溜溜的既堅固又難徒手攀越,底寬達8米、高5.6米至8米不等(依地勢而建)。城垣上寬達6米,可安營紮寨,調兵遣將。面向過境路口,還建有炮樓,牆體壘石為主體,辟有土炮視窗、鳥銃射擊孔十多眼,以便戰時以交叉火力封鎖入寨路口。炮樓高達3層,上蓋屋頂以避風雨。寨堡分內、外兩道城牆,一旦外牆被攻破,寨民可退到內寨,繼續抵抗。寨內有“聚奎樓”一座,已殘破不堪,但骨架仍凜然屹立寒風中。最核心之處也就是山寨最高處,有一座壘石夯土的“烽火台”,用於危急時燃起煙火報警求援。民國年間,尤溪土著軍閥盧興邦興師仰叩寨門,炮轟火攻,仍然望寨興嘆,倉皇敗退。
丹山寨堡房屋原來有100多間,其中“聚奎樓”就有60多間。居住數百名寨民。現在他們都遷出另築室居。古寨成了人們懷古憑弔的古沙場遺址。

大正寨炮樓

大正寨炮樓盤踞德化縣葛坑鎮大正村山上,海拔971米,俗稱“燭形寨”,也稱“向天蠟燭”,四周峭壁懸崖,自古惟有一條羊腸石徑通山寨,地形險要,易守難攻。1949年底,有股土匪竊據炮樓負隅頑抗,人民解放軍步兵久攻不下,後來調來山炮猛烈炮擊,才擊潰匪徒,奪下山寨。詳細建寨年代已失考,但據當地大族陳氏老人傳說,明初陳氏開基該村時,已有此寨,原名“大眾寨”,亦稱“大眾寺”,系梁、林、張、蔣、黃、郭眾姓族民合建,寨內原有佛寺,後因戰事頻仍而毀於戰火,改今稱。據此推算,古寨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悠久歷史了。
明清兩代,大正寨屢經戰火,多次修葺。民國年間,國民黨福建省保全第四旅長張雄南曾派大隊人馬攻占山寨,寨牆部分被摧毀。寨民在敵兵撤退後重新修復。後又被土匪竊據,驅散寨民,作為匪巢。
大正寨重新回歸村民手中後,大正村民在寨內修葺興建住宅,安居樂業,直到近年才遷居山下,但仍在寨內耕作勞動。村裡有些重大民俗文化活動,村民依然擇古寨作場所。筆者採訪期間,村裡的老人告訴筆者,他們正規劃籌備修復古寨,作為老年活動中心和旅遊景點。筆者站在寨牆上俯視群山,只見雲海蒼茫,眾山皆小。

炮樓起源

德化碉堡炮樓始於明末,盛於清末民國初年,產生有其必然的歷史背景,首先是德化地處閩中,戰略地位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清末民初兵荒馬亂,地方不靖,群雄蜂起爭霸,鄉村便紛紛築堡以自保,土炮則是有效的攻防兼備利器。德化歷來盛產鐵,冶煉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早居八閩前列,火藥產量也比較大,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德化多碉堡炮樓的主要因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