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復古主義思潮是對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歐美先後流行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折中主義的統稱。
其中,法國興起的是古典主義復古,英國是浪漫主義復古;美國則是折中主義復古。法國皇帝拿破崙為了通過建築和設計強調他作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新統治者的權力實質,採用古典主義風格。因為他嚮往羅馬帝國那種稱雄世界的霸權,所以興起了羅馬復興,建造了一系列紀念性建築。而英國人對於中世紀情有獨鍾,因此在19世紀初發展了模仿中世紀特別是哥特風格的建築運動,為後來的工藝美術運動奠定了形式和思想基礎。美國缺乏統一的民族傳統,因此融合了歐洲各個國家的傳統,形成古典復興的折中主義。
由於建築風格呈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所以這三個國家在各自相應風格為主發展的同時,中世紀的哥特風格為主的前提下,也有古典主義的希臘復興,等等。
古典復興
古典復興又稱“新古典主義”,是首先發端於文學運動中的啟蒙運動,在建築史上指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築形式。
1.概況
原來的古典主義建築全部是為封建貴族階級設計和建造的,用於滿足奢華的生活和炫耀財富。而新生的資產階級從階級本身立場出發自然不希望採用他們推翻的階級的建築形式,而希望能夠發展出代表他們自己的權力和財富的新的建築形式。因此,啟蒙運動中的百科全書派開始對古典主義進行批判,認為它束縛了建築的創造性,不適於新時代的藝術觀,要求用簡潔明快的處理手法來代替先前那些瑣碎的過分裝飾。除此之外,就是到18世紀中葉,在啟蒙思想和科學精神推動下,歐洲的考古工作大大發達起來。自18世紀以來,特別是19世紀期間,歐洲在世界考古上有很大的成就。同時,由於大量出版有關刊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1764年德國人溫克爾曼出版的《古代藝術史》。
2.特徵
古典復興在建築特徵上表現為借用古典的建築語彙,表現新興資產階級理想。資產階級的核心是人性論,其內容包括“自由、平等博愛"。正是對民主、共和的嚮往,喚起了人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禮讚。這就表現出剛剛登上政治舞台的資產階級的審美情趣一在建築中,追求古羅馬的雄偉、宏大,古希臘的幽美典雅,而較少有神學氣息。他們摒棄了古典主義清規戒律,特別是“橫三豎五”的構圖法,作品更接近古希臘、古羅馬建築的原貌。在古典借鑑方面,古典復興既強調借鑑希臘古典也強調借鑑羅馬古典。法國借鑑了羅馬古典,英國、德國借鑑了希臘古典,美國則同時借鑑希臘、羅馬古典。古典復興同時也注重理性科學性。啟蒙主義的"理性”不同於17世紀唯理論的“理性",他們認為最合乎理性的社會是“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社會。建築的理性是功能,是真實,是自然。他們講究科學,反對古典主義所推崇的比例是先驗的、永恆不變的教條主義。
3.作品
法國大革命前後是採用希臘風格來強調共和國政治特色的共和風格時期,因此作品大部分都把羅馬風格與希臘風格混合起來使用,最典型的作品就是巴黎的萬神廟。平面形制為希臘十字平面加上一個前廳,立面上則是一個古羅馬廟宇加上坦比哀多的構圖(下圖)。萬神廟的入口立面由高大的柱廊和三角形山花構成,與羅馬萬神廟的入口十分相近。巴黎萬神廟的形體簡潔,內部空間開闊,是法國古典復興建築的典範。尤其是它那高大的穹頂控制著建築的整體構圖,並成為巴黎城市輪廓的重要標誌。結構上空前地輕,牆薄,柱子細,建築結構的科學性明顯有了進步。穹頂尖端採光亭的最高點高83m,反映了啟蒙主義者的英雄情緒。設計者蘇夫洛在設計時立意“把哥德式建築結構的輕快同希臘建築的明淨和莊嚴結合起來”的願望大體實現了。這種想法明顯也是啟蒙主義的。
浪漫主義
1.概況
所謂浪漫主義是指18世紀下半葉起源於英國,後波及歐美的文藝思潮,在文學美術領域取得突出成就,但對建築影響較小。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是浪漫主義的早期,也稱之為先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義的第二個階段,這時期的建築以哥特風格為主,因而又稱為哥特復興。浪漫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比較複雜,主要是由於資產階級和新興的工人階級對工業革命以後出現的生活狀況、環境等問題的不滿,諸如城市的擁擠、混亂,環境的污染、生活節奏的改變等等。其次,是受到了當時空想社會主義、唯心主義哲學誇大、主觀作用的影響。再次,對中世紀文學的興趣,促進了對中世紀歷史和古蹟的關注。研究中世紀的興趣發展最快、最充分的就是在英國,當時流行的中世紀傳奇故事中經常以哥德式別墅、山莊為背景。
2.特徵
浪漫主義在建築上表現為模仿中世紀的寨堡或哥特風格。1750年,荷拉斯·沃波爾( Horace Walpole,1717-1797)著手將其草莓山莊改建為一座哥德式城堡,成為第一個真正的哥德式復興建築(下圖)。於是,在英國現代建築史上,浪漫主義開始了,並提出了"回到中世紀”的口號。浪漫主義出於對現實生活狀況和環境的不滿,強調回歸自然。尤其是中國的園林因其講究自然情趣,一度受到英國人的追捧。曾任英國王家建築師的錢伯斯,特別推崇中國的造園藝術,在1770年出版了《泛論》,並設計了中國式的克歐花園(Kew Gardens),其中造了一些中國式的小建築物和一座塔。浪漫主義藝術儘量拉開與現實的距離,在建築上一般採用兩種方式,即在時間上強調借用中世紀語彙,在空間上,則借用東方(中國、伊斯蘭、印度)的建築形式。因為在浪漫主義者的眼中,東方建築如同哥德式一樣具有神秘的色彩,在建築師手中也就成為表現浪漫主義情調的意象。
3.作品
先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封蒂爾修道院,形制是模仿中世紀的一種木構寨堡風格。它實際上是一座私人府邸,稱為“源泉山莊”。中央八角形塔樓高61m,用木材搭起來,後被風吹塌了。
英國國會大廈(下圖),又稱“西敏宮”,是最重要的浪漫主義作品。它是在原建築於1834年失火焚毀後重建的。在設計競賽中,查爾斯·巴里獲勝,並招聘了普金設計建築立面、細部及室內。建築頂層的鐘塔及立面的豎向劃分表現了哥特風格。國會大廈以其面向泰晤士河的正立面和基本對稱的平面,所以本質上還是一座裝飾著哥德式細部的古典式建築物。其最初按古典主義風格來設計,故又稱為“披著浪漫主義外衣的古典主義建築”。在建築風格上,國會大廈是英國後浪漫主義或哥特復興建築的代表作。建築主體共三層,外觀上尖塔與尖券將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高大的大笨鐘、維多利亞塔和聖史蒂芬塔更為建築構築了多個構圖的控制點和複雜的輪廓線。兩座塔都以哥德式尖塔來表現浪漫主義所追求的富於變化的輪廓線。
折中主義
1.概況
折中主義是19世紀上半葉後期的另一種創作思潮,這種思潮在19世紀以至20世紀初在歐美盛極一時。由於其越過古典興與浪漫主三義在建築樣式上的局限,任意選擇與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把它們組合成各種式樣,所以也稱之為”集仿主義”。折中主義的方法很符合暴發戶的資產階級的口味,綜合所有他們中意的建築裝飾符號於一體,而對於這些符號的內在聯繫並不在意,進而產生了一種高度複雜奢華的形式,以表現他們財富和權力之巨大。所以折中主義又被稱為“滿不在乎主義”。
折中主義的產生是由幾方面因素導致的。由於當時一切生產都已商品化,建築也毫無例外地成為一種商品,追求廣告效益。同時,在19世紀時,交通便利,考古、出版事業發達,加上攝影的發明,便於人們認識與掌握古代各種建築遺產,以致可能對古代各種式樣進行選擇模仿和拼湊。另外,新生活方式、新建築類型的出現,以及新材料、新技術與舊形式之間的矛盾,也導致了19世紀下半葉建築藝術觀點的混亂。
2.特徵
折中主義建築往往將各種古典語彙拼湊起來,滿足了廣告的標新立異,使建築立面翻新。折中主義者隨心所欲地把建築設計成古典的或哥德式的,而不考慮其中有什麼原則問題。他們認為;“一種新穎的風格,能以發明於不同年代的建築部件的組合創造出來。”折中主義建築過分強調裝飾。在當時,裝飾被認為是建築的首要部分。可惜當時的柱式過多地依靠了模仿而不是創造,而且濫用了裝飾。
3.作品
巴黎歌劇院(下圖)是折中主義的代表作。建築運用了豐富的語彙和裝飾母題在模仿風格古典主義的羅浮宮東立面的基礎上還使用了穹頂和巴洛克風格,並摻雜了細部瑣碎的洛可可雕飾。但是難以想像的是,巴黎歌劇院被包裹在傳統建築外衣之內的是其全新的結構,全用鋼鐵框架,很輕巧。在風格上,它有模仿歐洲建築史上多種建築要素的特徵: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柱式構圖;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立面上的縱橫劃分;還融合了巴洛克建築對光影和雕塑的運用等,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巴黎歌劇院的建造使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結構形式-鐵框架。但是,為了符合折中主義風格的建築效果,建築師將結構部分包裹得非常嚴實,不暴露一點新材料和新結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