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來歷
御臨河小山峽御臨河曾名為小鄰水,御臨鎮叫麼灘。御臨河名字的來歷和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有不小的淵源。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傳位給皇孫朱允炆,即建文皇帝。建文皇帝削弱藩鎮,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引起燕王朱棣不滿。靖難之役,朱棣起兵包圍南京。民間傳說,建文皇帝當時剃了頭髮穿上袈裟扮作和尚逃出南京。根據史料,建文帝由密道逃出南京後,有“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的說法。說明建文帝逃亡到重慶,有可能到達過小鄰水。一行人從南京逃出後,沿長江而上,一路東躲西藏,於公元1406年5月,逃至重慶江北太洪崗。鄰水麼灘鄉人杜景賢曾是建文皇帝大臣,後年歲大了告老還鄉。建文皇帝一行到鄰水麼灘,找到杜景賢。杜景賢則在河邊建觀音寺、無糧寺,供建文皇帝以及隨行人員居住。那時的小鄰水兩岸景致怡人,相傳建文皇帝和杜景賢等人經常放舟河上,時而舉杯暢飲,即景賦詩;時而誦讀《離騷》,蒼涼悲切;時而舍船鑽洞,探勝尋幽。
建文皇帝避難鄰水,當地百姓頗為同情,後人紀其事,便將小鄰水改為御臨河,麼灘鄉改為御臨鄉(後鄉改為鎮),河上的三孔小橋改為御臨橋。1943年,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曾手書“御臨橋”三個大字,鐫刻橋上。
主要景點
老鷹峽
老鷹峽鷹嘴狀的巨石緊貼江水,因此得名。
仙女峽
相傳仙女峽是宇宙洪荒時,由深居仙女洞中的仙女,雙手托起即將沉沒的兩座大山而形成的勝景。
白龜峽
白龜峽傳說是從前有木船夜泊河邊,一巨大白龜騰起巨大波浪,將船拱翻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