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部關於國際經濟霸權問題的研究專著,內容涉及大蕭條與美英對外經濟戰略之轉變、矛盾重重的美英經濟關係、《美英貿易條約》的達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對外經濟戰略之調整、租借談判與戰後國際經濟原則的確立等,適合經濟研究人員參考學習。本書研究的是1933年到1945年間的美英經濟外交。20世紀20年代末A30年代初爆發在西方主要已開發國家的那場經濟危機徹底摧毀了以金本位為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作為舊體系領頭羊的英國和當時早已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都出台了各自的對外經濟戰略:以1934年《互惠貿易法案》為標誌,美國意欲在國際經濟領域實施一場“新政”,旨在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與國際和平;面對危機和每況愈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英國選擇退而自保的戰略:放棄自由貿易,組成以英國為核心、以英帝國為防線的“帝國特惠制”。通過大量雙邊的支付和貿易協定,維持和擴展英國的經濟勢力範圍。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略決定了雙方的必然遭遇。於是,圍繞1933年的倫敦世界經濟會議、1936年的英法美三方貨幣協定、1938年的《美英貿易條約》以及影響整個兩戰期間國際關係的戰債和賠款等問題,雙方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並且基本戰成平手的外交較量。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改變了兩國在30年代的鬥爭模式,藉助二戰領導者和戰略物資提供者的角色,美國重新塑造戰後國際經濟體系的戰略卓然生成,追求世界經濟霸權的國內共識和意志猶如上弓之箭,蓄勢待發。英國的處境剛好相反,在軍事和戰略物資方面都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美國。由此,圍繞《大西洋憲章》第四條、“租借補償”談判以及塑造戰後國際經濟體系的國際金融藍圖與國際貿易計畫、直至1945年底的《英美財政協定》等數次交鋒,英國不得不一步步地搪塞、應付、鬥爭、退讓和默認美國的計畫,並最終接受了美國主導戰後國際經濟體系的事實。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蒸蒸日上的新興大國和一個日益沒落的昔日霸主在國際經濟領域演繹的一場新舊霸權相互交替的歷史片段。了解這段歷史,對理解現代國際經濟體系、世界經濟霸權與美國戰略的實質,對思考和指導中國與國際經濟體系及其霸權國家的關係處理等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