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月樓[廣西天等縣名樓]

得月樓[廣西天等縣名樓]

蜚聲海內外的蘇州“得月樓”創建於明嘉靖年間,位於蘇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為盛苹州太守所築,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明代戲曲作家張鳳翼贈詩“得月樓”云:“七里長堤列畫屏公入座參差見,一臥壚頭未肯醒”。野芳浜,俗稱冶坊浜,位於半塘橋和普濟橋之間,同虎丘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景色優美,從張鳳翼的詩中,便可以想像早在四百多年前,得月樓就已經盛極一時,蜚聲吳中了。

滄海桑田,古時的得月樓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改朝換代,或經移址和湮滅,只成為歷史上的一筆記載,直至清代乾隆年間,仍有不少文人墨客題詩讚美“得月樓”。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得月樓用膳,因其菜味道極為鮮美,賜名“天下第一食府”。廣西天等縣縣城中部的中山公園內,有一座精緻玲瓏的天然石林,矗立於漣漪泛綠的池塘之中。在這石林叢中,原來建有當地著名的“得月樓”。
得月樓為二層,依山傍水而建。樓前兩條圓柱,從荷塘中豎起,半邊樓榭面向東南,從水面橫空掠過。碧空如洗之夜登臨此樓,頭上朗月高懸,湖中浮光躍金,每每使人進入“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之意境。此時若斟上一杯美酒,真乃“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萬物皆備於我”之豪情油然而生,不由得不想起前人“近水樓台先得月”的佳句。 “得月樓”因此得名。
1935年,時任廣西龍州民團指揮官、邊防對汛督辦的桂系軍閥李品仙來到添等,登上得月樓。他發現石山半腰中,有一道彎彎曲曲的鱗狀痕跡,便問是何物。陪同的當地官員回答說,相傳是古時有一蛟龍雲遊至此,從湖中繞石而上,留下此印。李乃喚人取來紙筆,寫了 “龍蟠虎踞”四個大字,叫人刻於石壁之上。70多年過去,如今字跡仍清晰可辨。
得月樓附近的天然石山周圍,還建有優美別致的亭台樓閣:東北方向小石山上有“一德亭”,東南方向有三面環水的“環秀亭”,與得月樓隔湖相望的石峰上有“惠風閣”。亭閣旁邊綠樹成蔭,鬱鬱蔥蔥,春鳥秋蟬,別有情趣。
亭榭四周是草坪。由草坪、樓閣、綠水組成一個公園。當時起名“中山公園”。在東面路口,由添等圩民眾集資,建起一座雄偉壯觀的門坊。門上“中山公園”四個大字,為國民黨第四集團軍三十一師師長韋雲松於1935年所題。
“環秀亭”前面的石山上,建有一座關帝廟,內有關羽、周倉等塑像。廟門橫額有“忠義仁勇”四字,門兩邊所掛楹聯為 “志在春秋功在漢,忠同日月義同天”。
得月樓和附近的亭台樓閣、門坊和古廟,由於年深日久,加上人為的摧殘破壞,早已蕩然無存了。唯有天然的小石林依然屹立,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五十年代,人民政府在“惠風閣”的舊址上,建起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得月樓”樓雖已不存,人們仍樂於以舊名呼之。
曾多次前來天等指導工作的自治區建委主任易利國,對天等 “得月樓”特別讚賞,認為這是一個得天獨厚、全國少有的景觀,稍為打扮,有國家一級的水平。
2005年起,縣人民政府撥款重建中山公園。種植草皮,安裝燈光設備,布置民眾休閒娛樂設施。每當入夜,燈光閃爍,遊人如織,一派盛世和諧的景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