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是在後現代主義思潮之後誕生的一種探討帝國主義與殖民化狀況,並以權利、歷史、文化宣傳媒介對殖民地主題的作用、身份、民族、顛覆、壓抑和反叛等為主要課題的理論思潮。而中國後殖民主義電影批評的批評主題主要是從文化文學領域的後殖民主義介入電影批評。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極大推動中國後殖民主義電影批評的產生與發展。他提出:“電影在現代社會中和文學的地位是有相似之處的,而且電影集中體現了文化工業的特徵,因此電影其實也就是一個文本文化,是和莎士比亞,艾略特同樣重要的文化現象。”傾向於在全球文化的參照系中,把電影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來討論,同時,力圖在西方後殖民主義的理論語境中,參照中國電影的“他者化”歷史與現實,並以中國國電影的運作經驗如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創作經驗為對象,對西方後殖民主義理論進行驗證之一或重構。他以拆解中國電影的後殖民語境為批評目的,以電影的本土化立場為批評標準,採取文本分析與意識形態討論相結合的批評方式。作為一種主要從西方理論思潮中獲取話語資源的文化批評及電影批評模式,中國後殖民主義電影在批評立場,批評途徑等領域都期待著更進一步的整合與超越。
作為電影批評的重要部分,它主要用電影的本土化立場作為影片優劣的批評標準,即認真關注民族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並僅僅提供“我性”消費的電影作品而非提供“他性”消費的“奇觀化”電影。民族電影作品是為了擺脫中國電影的“他者”引導危機,結束中國電影的“他者化”歷史從而引導中國電影走向真正的民族性回歸。
中國電影批評工作者,如戴錦華,王一川在批評過程中,將電影本文研究和電影意識形態批評的成果結合起來,分析電影作品的歷時性表達面即本文的組織與表意功能問題,又關注文本被製作和接受的具體語境即意識形態狀況,將電影文本研究和意識形態批評想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