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宅元宵漁燈賽會

後宅元宵漁燈賽會

後宅元宵漁燈賽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南澳縣後宅漁燈賽會始於清代,據“重建武廟碑記”載:我隆澳前江武廟相傳創自清雍正年間,……廣被十三鄉之子姓焉爾。在同治七年(1868年)的“立碑議定兩鄉神遊”碑也記載了:“竊為該處地方系正月十六日兩鄉神遊必經之處。前有不肖子弟,屢因迓神相遇之時,籍此生端滋事。是以兩鄉衿耆齊到前江廟,帝君座前,焚香拈鬮,……”,我們可知在清初南澳已經有了游神活動。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起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它起源於海島每年元宵祭祀廟會,體現漁民對過去一年豐收的喜悅,祈望明 年海上生產“出入平安”、“海利第一”,生活更好的心裡追求。在清時由於生活限制,只有一些小型簡單的紙燈,巡遊隊伍兩邊舉著火把。每年農曆正月初八開始,由前江武廟會長為首,後宅十三鄉包括:山頂、山邊、龍地、港畔、宮前、羊嶼頭村、羊嶼中村、羊嶼尾村、白牛、長畔、下寮、西閣、後宅。各廟理事會會長組成後宅元宵漁燈賽會理事會,著手籌備該事宜。

表演

漁燈模型製作組在民間藝人的帶動和指導下,設計製作各漁船模型、漁燈、彩船、海產品造型、標旗,各種海產品造型漁燈用竹片、藤或木條做骨架,紮成各式魚類、龍蝦、魷魚等外殼,外裹白絨布,並彩繪雙眼、須、鱗等,製作成單人用木桿支撐或多人抬著巡遊。還要組織訓練鑼鼓隊。鑼鼓隊由大鼓作為指揮,配上潮州特有的鑼器---欽仔、深波、大鈸、小鈸、斗鑼、亢鑼、月鑼和管弦樂所組成的一種合奏形式。

1990年吳振平、黃應坤製作的龍蝦、魷魚、石斑魚三件大型電動元宵漁燈由縣宣傳部選送參加汕頭市元宵漁燈展覽獲第二名。每年正月十二日開始,各自然村就開始陸續舉行巡遊活動。直至十八日下午,十三鄉巡遊隊伍在前江武廟前集結,在武廟理事會統領下,各廟會長及村里老大走在前面,各類漁燈、標旗隊及各人物造型扮景隊,在鼓樂隊帶領下按順序在縣城大街小巷穿梭巡遊,至廣場或開闊地帶進行了各類漁燈造型表演,街巷兩側觀看民眾,人頭涌動,指點評議,鋪頭商賈,鞭炮齊鳴,整個鄉鎮一片祥和沸騰。

後宅漁燈賽幾經變革創新,更臻完美,成為融漁燈、造型扮景、舞蹈、音樂於一身,觀賞性強,影響力大的大型傳統民俗文化巡遊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