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後垵村(原稱金峰)是石獅市寶蓋鎮建制村,位於石獅市區北部,東臨石蚶大道,南連山雅村,西靠鄭厝村,北與大北環接壤,距石獅市標僅2.5公里。據相關政府網站統計,全村人口2000人,500戶,一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
歷史沿革
村後原有一座赤山頭,山形似馬鞍,“鞍”與“垵”諧音,故取名“後垵”。宋末元初,延陵吳氏平庵公從興化平海衛(莆田)遷居仙境,再遷靖山(松茂),暫居於“戴厝埕”,最後卜居後垵赤山頭邊。“赤”即是“金”之意,故改為“金山”、又稱“金峰”,成為後垵的雅稱。民國《台灣彰化吳氏金山衍派族譜》記載:“第一世始祖,肇居泉州府晉江縣南關外二十四都龜湖後垵鄉,地號金山,即金峰也。”
明代,因赤山頭被吳氏視為家族風水山,按其山形,想像為玄龜,故後垵亦稱為“龜山”。明末,後垵吳必達重修族譜,工部尚書林朝棟撰寫《吳氏譜序》。稱:“茲有龜山吳生必達以重修譜集,首舉其事,請序於余。”林朝棟還以龜湖塘、天馬山、赤山頭等形勝賦詩一首以賀:
突兀雙峰下,流光十里湖。
元龜拱北極,月馬躍南都。
萬石關家世,千枝匯圖譜。
簪纓應不息,眼底識全吳。
清初,後垵吳氏東二房登縉公(1648—1724年),名弼,字伯紳,因條陳平海方略,得到總督姚啟聖的器重。台灣平定後,吳弼入台求學,成為台灣鳳山縣“開台第一科歲進士(貢生)”,任福建松谿縣儒學訓導,參與編修《台灣府志》。吳弼第三子吳東龍定居彰化,為紀念祖籍來自“金山”,自稱“金山溯源台瀛衍派”。
位於後垵附近的一個古村落,以位於龜湖鰲頭之後而得名,又稱“厚頭”,記載於道光《晉江縣誌·鋪遞志》。
元代,曾氏聚居於此。清代《鋪錦新厝黃氏舊譜》記載,鋪錦三世祖黃君弼,卒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葬本都(二十四都)厚頭村鳳峰山”。
後頭曾氏至清代乾隆年間尚見於文獻記載。清代《鋪錦新厝黃氏舊譜》稱,黃植北,字哲純,生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娶後頭曾氏”。
據說,民國年間,因為後頭人口較少,耕地有限,某年遭遇瘟疫流行,村民患病死亡者甚多。倖存者陸續遷居到附近的山雅、後垵和蚶江錦里等地謀生,後頭村落逐漸廢棄,原有地界由後垵管轄。(
風景名勝
清代古厝八座、赤山頭風景區、吳氏金山宗祠、複式古厝、古巷紫金寺等。
民眾組織
村委會在上級及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並配套婦聯、民兵營、工會、治保會、調解委員會、婦代會、老人協會、南音社、共青團組織等群團組織。
重要資源
據相關政府網站統計,境內擁有耕地700多畝的綜合蔬菜基地。
社會建設
堅持民主決策,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項的決策,均堅持實行村務民主聽證,組織聽證代表進行充分討論,形成共識後再提交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表決。健全和完善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合理確定各自的議事規則和議事範圍,討論決定重大村務事項,並督促決策事項的有效實施。經濟快速發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風尚文明,生活習慣衛生,村莊環境整潔,人與自然和諧,服務網路健全,民主法治進步,社會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所獲榮譽
後垵村曾獲得石獅市改舊建新“先進村”;發展農業經濟、農業增產“先進單位”;僑務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