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魏特夫將中國歷史朝代分成兩類:一個是漢族建立的朝代,另一個是由中原四周長期交流融合的少數民族(草原遊牧民族和森林漁獵民族)所建立的朝代,其中後者又根據漢化政策不同細分成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
•滲透王朝:
•主要分為兩波,第一波是東漢末期到西晉時期時,匈奴、羯、羌、氐與鮮卑等族,自塞外內徙並逐漸漢化,乘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先後在中原建立國家與朝代,例如五胡十六國如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與前燕等等國家,北朝各國如北魏、北周等朝代。
•另一波則是唐朝末期到五代十國期間,被漢化的沙陀藩鎮建立的朝代與國家,例如後唐、後晉、後漢與北漢等。
•這些政權的共同特點是直接吸收漢文化並且最後徹底被漢化。雖然這些民族或曾有過反抗漢化的歷史事件,如北魏的六鎮之亂,然而最後仍然被漢化甚至完全同化。
•征服王朝:唐朝納入中原王朝統治的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民族,於唐末、五代、宋朝與明末時,占領中原一部分或全部領地,分別建立遼朝、西夏、金朝、元朝與清朝等朝代。這些民族鑒於之前滲透王朝各族的先例,在漢化的同時,刻意維護自身文化。
最典型的征服王朝——元朝
華夷雙重身份最明顯的征服王朝——元朝
元朝(1271年到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作為元朝前身的大蒙古國和元朝之後的北元——瓦剌/韃靼從文化及政治體系上看均是夷狄政權,不屬於中華帝國。忽必烈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接受華夏文化,仿照古代中國王朝的傳統政治體系建立元朝。
元朝的治國政策
元朝在接受漢化的同時,亦在極力維護蒙古文明。
從漢化的角度看:
忽必烈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主要內容有改元建號——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宣布新王朝為繼承歷代中原王朝的中華正統王朝。
忽必烈先後設立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等國家機構;並仿照漢人習俗設立太廟祭拜祖先,為祖先定廟號,追封諡號;設定大司農司並且提倡農業;任用儒生管理北方;仿照漢人典章制度與法制體系頒布元朝第一部全國性的法律典籍《至元新格》;並仿照之前宋朝與金朝部分地區流通的紙幣,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發行通用紙幣“鈔”。
元朝前期沒有舉辦科舉,但對儒家文化有著應有的尊重,並且將儒家推廣至邊遠地區,元朝創建了24400所各級官學,使全國平均每2600人即擁有一所學校的政績,創造了“書院之設,莫盛於元”的歷史記錄。
元武宗時,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元仁宗時推行“以儒治國”政策,規定以程朱理學作為科舉考試內容,並令蒙古人與色目人誦習《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鑑》等書。
元英宗繼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元文宗時期大興文治,1329年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
元惠宗(元順帝)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
從維護蒙古文明的角度看:
元朝曾以“當世或以為非便,事復中止”為由,中斷科舉。
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
海都、八剌和欽察汗忙哥帖木兒以元世祖過度漢化、違背祖宗成法為由,結盟反元。他們以海都為盟主聯合對抗元朝與伊兒汗國,史稱海都之亂。
蒙古與色目保守派厭惡元英宗的漢化新政,有意發動政變。1323年趁英宗去上都避暑之際,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殺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
元朝提倡蒙古至上主義,皇室對於宗教興趣濃厚,極力推崇伊斯蘭教與藏傳佛教乃至景教,提倡藏傳佛教高過於中原的佛教與道教。
元朝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因此外來的伊斯蘭教等宗教開始在局部地區大規模流傳。
相比於宋朝與金朝,元朝前期對科舉的輕忽,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優越的社會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儒者士大夫的地位下降,士大夫文化式微。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底下,屬於中下層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