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彭燕郊評傳》是當代湖南作家評傳叢書中的一冊,主要內容包括:出征之前、朝花初綻、“七月”放歌、艱難跋涉、浮沉歲月、放逐歸來、“無”境超越等等。
目錄
第一章 出征之前
第三章 “七月”放歌第二章 朝花初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四章 艱難跋涉
一
二
三
四
第五章 浮沉歲月
第六章 放逐歸來
第七章 “無”境超越
一
二
三
四
五
結語
注釋
附錄
後記
序言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指出:“地方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有條件的可開展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基礎理論研究。”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在院黨組的直接領導下,深入貫徹這一精神,為加強對湖南本土作家作品的研究,繁榮湖南文學創作,促進文學湘軍的發展壯大,進而為湖南的“四個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作出貢獻,特組織撰寫了“當代湖南作家評傳叢書》。叢書傳主的確定,經與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湖南省作家協會等單位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學者多次商談、多方徵求意見,擬定出“入選者主要是新時期以來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並在湘工作的作家,而且其作品在國內甚至國際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值得研究的方面與價值”,然後擬出名單,逐一篩選多次反覆而最終確定。
本叢書第一輯入選的彭燕郊、譚談、孫健忠、殘雪四位作家,在全國都是廣有影響,有的甚至在國際上頗有名氣。彭燕郊是“七月派”著名詩人,亦是中國現當代詩歌的重要作者;譚談在全國獲得過重大獎項.他是“美在樸素”的堅定踐行者:孫健忠的創作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成為“土家族文人文學的奠基者”;殘雪是我國“新實驗”文學的執著探索者,以其對人性揭示的深度而具有國際影響。
本叢書得到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蔣建國的親切關懷與具體指導,從對傳主要求到經費撥付都有明確指示。
後記
“是的,這突然發生的風暴是殘酷的/是的,這棵樹是孤單的,而且過於高大了”(《風前大樹》),這是彭先生寫給馮雪峰的詩,不曾料想,卻成了為他自己送行的祭詞,它以讖語的方式傳達了先生生命中的至真奧義。在2008年3月31日這個“突然發生的風暴”的日子裡,先生走了的訊息傳來,我頓時覺得兩眼模糊,久久不能自己。中國失去了一位真正的、純粹的詩人,詩壇失去了一位創造力常盛不衰、藝術境界不斷超越的歌德,人文建設領域裡失去了一位一直充滿憂患意識而又毫無機心的赤子和戰士……隨後的日子裡,我總在回想與先生生前所交往過的融融時光與點點滴滴,腦海里總閃現先生的音容笑貌、風采神儀,時不時地憶起先生曾給師大文學院“黑螞蟻詩社”舉行《(紅樓夢)與詩歌》的講座……在懷念與哀思的背後,我揣著不為人知的沉甸甸的自責:兩年過去了,這本“評傳”卻沒能以整書的形式呈獻先生跟前,讓先生親自指疵駁謬、質疑求是……這也將是我和本書永遠難以揮去的遺憾。
本書動筆於2006年4月,正值萬物生長。當時我有種被溫暖和興奮所簇擁的感覺.解讀、探討彭先生恰好一直是本人學術興趣之所在,我的學士論文就是以彭先生的詩歌基調為題的。彭先生思想宏博、詩藝精深,與他的人格和詩歌展開對話是享受的,同時,我也知道這更是一場苦旅。彭先生一生的苦難遭遇和與歷史共呼吸的命運,特別其在詩歌中對人性、對文化、對社會的發現、揭示、反思、批判、訴說……讓我不敢正視,可它們正是活生生的存在、最真實的存在。
文摘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而在《大堰河》里,正是紛飛的大雪、徹骨的寒冷引發起身陷囹圄的艾青對一位給自己無比慰藉與溫暖的婦女的切切思憶,“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雪”映襯著大堰河身後的無限淒涼,折射出了她生前無人關愛的冰冷光景。
彭燕郊的《冬日》《雪天》《不眠的夜裡》《歲寒》等無不以“冬天”為時間背景。南方與北方相衡給人第一印象就是南熱北冷,特別冬天來臨,差別更為顯著。在南方人看來,北方在冬季是受難的。與艾青一樣,彭燕郊也是“南方的旅客”(艾青《北方》),南方是溫床,伴他們安度了成長的快樂,走過了相對舒適的冬天。到了北方冬季,他們的心理誤差太大了。所以,當走在北方的大地上,當處處留刻下了戰爭的無情和政府的腐朽,艾青想到的是“中國的苦痛和災難/像這雪夜一樣的廣闊而又漫長呀!”按照丹納的說法,藝術家“他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慣於辨別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別人只見到部分,他卻見到全體,還抓住它的精神”,艾青把“雪夜的廣闊與漫長”上升到“中國的苦痛與災難”的時代風貌高度上來,所以詩句震撼人心。隨軍詩人彭燕郊野地奔走,“心有戚戚同感焉”。《冬日》《歲寒》等等就是彭燕郊目力所及之內“攝”下了冬季北方的片斷。打開這些照片,時代的苦難一展無遺,它們凝重而又深刻地敞開大地的受難真相,與艾青比照,彭燕郊詩的那種攝人心魄的“火力”似嫌不足。畢竟擺在彭燕郊身前的,依然是條習詩者的道路。
第三,以寫散文的手筆來寫詩。彭燕郊認為,現代主義的鼻祖波德萊爾對世界詩史的推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中就包括“從他開始,現代詩人不斷致力於為自己解除一切古老教條(包括藝術教條)加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束縛,而使思想能力與藝術感受能力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爭取人的內部世界和人能生存的客觀世界的不斷開拓和深入”,“在語言——詩的形式上的勇敢探索具有積極的實驗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