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革命理想神聖
彭伊娜並沒有見過祖父。1928年,在彭伊娜的父親、彭湃的三兒子彭洪兩歲時,彭湃就被反動派殺害。文革結束後,彭伊娜從各種黨史文獻資料中了解到祖父那一代中華精英,精神莊嚴、崇高,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人民的幸福、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而出生入死、無私奉獻的革命理想是如此神聖而動人。
“那時候他生活優裕,又精於詩詞書畫,還十分詩意浪漫。”彭伊娜說,在日本留學時,彭湃與在家鄉的妻子約定,中秋節一起隔洋遠望圓月升起。
就是這樣一個出身大地主家庭的年輕人,留學歸來,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他燒毀了自己繼承的田契,宣布要為農民爭取權益;他脫下洋裝,走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共患難;他開辦農講所,建立蘇維埃政權。他為理想從容赴死之時,還不忘將上衣脫下送給難友。
彭伊娜說,當時彭家雖然富有,但彭湃目睹了國家貧窮落後,民族積弱被欺,農民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底層,生活十分困苦。他幾經尋求選定馬克思主義,立志變革中國社會。彭伊娜說:“革命的理想尤如一種強大的磁場,深深的吸引了一個時代的一批人為之奮鬥、奉獻”。那個時代,無數共產黨人為了理想獻出自己的生命。而現代人又該將精神寄託何處呢?
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的彭伊娜,履職十分認真。她經常關注各種社會問題,還通過微博收集廣大網友的建言,和網友交流。她懷著極大的熱情,建言廣東精心構建和打造富有特色的紅色旅遊。
彭伊娜曾經在上班途中看到一名盲人行走在被障礙物遮擋的盲道上。“當時感覺很心痛。”她一邊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改進和維護無障礙設施的建議,一邊在微博上呼籲大家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彭伊娜每天堅持在微博上徵求網友的意見,發表自己的觀點引發關注和討論。“政協委員不僅要關注大政方針,更要注重民眾的一點一滴。急民眾之所急,也是祖父當年的行為準則。彭伊娜說:“無數共產黨人為理想前赴後繼、無私奉獻、敢為人先,他們的精神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
滿門英烈千古流芳
身處廣東汕尾市海陸豐有名的大地主家庭,“敗家子”彭湃將自家田契當眾燒毀。他領導武裝起義建立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被譽為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時至今日,一個80後的樂隊依然用民謠吟唱著這段可歌可泣的往事。
1929年,彭伊娜的父親,也就是彭湃的三兒子彭洪兩歲,彭湃被反動派殺害。彭伊娜沒有見過爺爺,她更多是通過長輩的敘述和歷史文獻了解彭家的故事。在她看來,彭湃流傳在社會上的故事不多。但最感動的地方在於,很多人是因為沒有飯吃才去革命,而彭湃雖然生在大地主家,他卻能拋棄千萬家產,把地契全部燒掉,把土地分給農民,將自己變為無產者,去為中國最廣大的農民謀利益。
“爺爺為理想而進行實踐是無私徹底的。” 彭伊娜說。在彭湃的感召和帶動下,彭家多人前赴後繼走上革命道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先後有7人壯烈犧牲,其中6人被追認為烈士,最大的35歲,最小的才17歲。在“文革”中,彭家顛沛流離,慘遭衝擊和迫害,犧牲了8個人。
每當談起這些往事,總讓彭家後代淚流滿面。生命中有了理想就有了生命的動力和靈魂,為真理而奮鬥,這是彭家人的一生追求。在彭家,令後人難忘的還有彭湃的母親周鳳,她積極支持彭湃開展革命活動,並將孩子們一個個送進革命隊伍。
沒有民眾就沒我們
作為紅色家族的後代,彭家人沒有把自己看成特殊的人群,也不懂得利用一些關係去謀求什麼。他們始終與民眾打成一片。“因為彭家的後人都知道,沒有民眾就沒有我們。”在大革命失敗後以及“文革”中,彭士祿、彭洪都是民眾用生命保護下來並養育長大的。“在你掉下來時,是誰承接了你,你就會明白誰是人民大眾。”彭伊娜至今都清晰記得,彭士祿與曾任廣東省省長的葉選平是同學,但他從不帶伊娜兄妹去拜訪,反而經常去探訪一些民眾。
因此,彭伊娜在生活中嚴於律己,並時常提醒自己,要切切實實為民眾做事。作為廣東省政協委員,彭伊娜經常下一線,關注調查民眾關心的熱點,被稱為民心委員。她曾直言:“政協委員不僅要關注大政方針,更要注重民眾的一點一滴。急民眾之所急,也是祖父當年的行為準則。”
彭伊娜曾是 “微博控”,每天堅持在微博上徵求網友意見,冬粉最高達十多萬。如今她又通過微信等渠道傾聽民聲徵求民意。
她關注老區發展,推動廣東紅色旅遊。在她的努力下,廣東海豐紅宮紅場、孫中山故居成為全國紅色旅遊景區;她呼籲在廣東省範圍內對雙重身份證及雙重戶籍進行專項清理,重拳整治打擊“戶籍腐敗”,受到廣泛關注;2013年,她披露壩光燃煤電廠項目一事,致該項目下馬,還百姓一片藍天;2014年,又與母親陳平發起成立彭湃關愛基金,希望集合愛心人士對優秀貧困生開展助學……
家風就是理想主義
“家風就是理想主義”,這是彭伊娜對彭家家風的總結。伊娜說,家裡人對物慾都沒有瘋狂的追求,這個家庭遺傳的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為了理想奮不顧身。“我的先輩為理想而犧牲,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對某些信念的恪守,也就是在堅持著這種理想主義。”
從暨南大學新聞系畢業分配到南方日報、再從南方周末到新華社澳門分社,最後到深圳報業集團,彭伊娜都信守一種執著,認真做人,乾淨做事,從不依靠背景去索要什麼。因為參與澳門回歸系列工作,1988年,彭伊娜無奈拋下剛半歲的孩子,與丈夫孩子分居13年,直到2000年澳門回歸工作結束才向組織申請調回深圳,一家三口才團圓。
儘管跟兒子相處時間不多,但兒子從小薰陶了很多家國情懷。兒子從兩歲起就聽外婆繪聲繪色地講彭家的革命故事,聽外婆唱革命歌曲。長大後,兒子一直成績優異。2012年,在英國學習金融專業的兒子在畢業前與她在電話中有過長時間的交流,在選擇留在英國還是回國問題上,兒子說了一句讓伊娜刻骨難忘的話,令她的眼淚頓時奪眶而出。這句話是:“媽媽,我相信中國的發展,如果中國經濟硬著陸,那我更應回去,與祖國一起共度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