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鄉三樂

“龍頭”即是秧老鼓的指揮,一般用0.6~0.7米長的椿木精雕成龍頭狀,在其頭上紮上箐雞尾羽,再繫上1米左右紅綢扎花而成。 雲南省第九屆運動會開幕式第二場《秧鼓催春》,是由雙河、夕陽、二街三個鄉的400名彝族男女青年組成的大秧老鼓方陣,該方陣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恢宏的氣勢和陣容,優美壯觀的造型,粗獷豪放的風格,使秧老鼓這一民間舞蹈走進了百花爭艷的文藝殿堂。 其二為“火把節”其不僅是彝族民眾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彝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簡介

600多年前,出生在雲南晉寧縣的鄭和走向了世界,創下七下西洋的輝煌業績,留下了讓世人仰慕的“鄭和元素”精神。

其一為秧老鼓舞

表演者左手拿白毛巾1塊上下舞動,右手持1根長約025米鼓棒上下敲擊鼓面,鼓棒尾部系1塊方形紅綢帕。“龍頭”即是秧老鼓的指揮,一般用0.6~0.7米長的椿木精雕成龍頭狀,在其頭上紮上箐雞尾羽,再繫上1米左右紅綢扎花而成。表演時以大、小鑼,大、小鑔為伴奏樂器。表演套路分為圓場、對穿花、場面樓梯踩、背對背、面對面、蛇蛻皮、拜財、拜四方等20多種套路。舞蹈分為緊鼓和慢鼓(快節奏和慢節奏)兩種。技巧性的動作主要以顛跳、丁字步、蹬步、吸腿跳、吸腿轉圈、左右踢腳等組成。所有這些舞姿的展現和運用,幾乎都發自於腰胯微妙的協調和變化。雲南省第九屆運動會開幕式第二場《秧鼓催春》,是由雙河、夕陽、二街三個鄉的400名彝族男女青年組成的大秧老鼓方陣,該方陣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恢宏的氣勢和陣容,優美壯觀的造型,粗獷豪放的風格,使秧老鼓這一民間舞蹈走進了百花爭艷的文藝殿堂。

其二為“火把節”

其不僅是彝族民眾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彝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雙河彝族鄉在海孜營村後的松林中興建了“雲南奧林狩獵山莊”,將火把節的主會場設在狩獵山莊,利用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招商引資,發展彝鄉經濟。

其三為“彝家樂”

其是雙河鄉民眾最喜愛的一種廣場舞蹈,通常是未婚男女青年在夜晚相約,在野外燃起篝火,圍火成圈,合著三弦或月琴等樂器的節奏雙手拍掌,邊唱邊舞,人數不限,可以三五人,也可以是幾十人甚至是上百人同場起舞。火把節之夜,來自各地的無數支秧佬鼓隊,穿著節目的盛裝,匯集到狩獵山莊,民間歌手們早已在松林間搭起了對歌台,山歌小調隨著陣陣松濤聲迴蕩在山莊的上空;篝火旁,彝族青年男女盡情的跳著彝家樂和秧佬鼓,來自彝鄉之外的人們也跟在身後學唱學跳,成百上千“同台演出”的彝家樂和秧佬鼓,把彝族傳統文化詮釋得淋漓盡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