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飛[國畫家]

張鴻飛[國畫家]

張鴻飛,1950年生,吉林省伊通人,1977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曾任吉林省美協副主席、吉林省書畫院副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畫協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畫院藝委會委員。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鴻飛藝術生活照 張鴻飛藝術生活照

張鴻飛,1950年生,吉林省伊通人,1977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 。曾任吉林省美協副主席、吉林省書畫院副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畫協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畫院藝委會委員。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作品入選第六、七、八、九全國美展。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慶祝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展銀獎、首屆“關山月中國畫創作獎”(全國共五名)、中國扇面藝術展金獎、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正義、和平”,國際美展金獎、第三屆全國年畫評獎三等獎、“黃賓虹藝術獎”等國家級獎,獲吉林省文藝最高獎‘長白山文藝獎’四次,獲省級美展一等獎七次,作品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多幅作品為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等收藏。

出版有《鴻飛工筆》、《張鴻飛現代工筆畫選》、《藝術——生活》等著作。

作品欣賞

張鴻飛工筆人物作品 張鴻飛工筆人物作品
張鴻飛十二條屏工筆人物作品 張鴻飛十二條屏工筆人物作品
張鴻飛寫意人物作品 張鴻飛寫意人物作品

藝術年表

1974 —1977 年 就讀於魯迅美術學院,從師於許勇,王義勝教授;

1974年 《草原新醫》入選全國美展,參加全國美展優秀作品赴法國展覽,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0年 《巡路途中》(合作)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

1982年 《福臨門》獲“吉林省美展”一等獎;

1984年 《福臨門》獲第三屆全國年畫評獎三等獎;《暖》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吉林省美展”一等獎;

1985年 被吉林省政府評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

1987年 《拉林河的傳說》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8年 《淘蛋》獲中國美協主辦“中華杯中國畫大獎賽”三等獎;《小日子》獲東北三省“關東畫展”優秀獎;

1989年 《天驕圖》(合作)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吉林省美展”一等獎和吉林省政府頒發的“長白山文藝獎”;

1991年 《白山黑水》獲“慶祝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展”銀獎和“關山月中國畫創作獎”,獲吉林省政府頒發的“長白山文藝獎”和“吉林省美展”一等獎,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2年 為吉林省博物館創作《狩獵圖》;

1993年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同年受新加坡南洋藝術學校邀請,出訪新加坡進行學術交流並舉辦展覽;

1994年 《春雪》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獲吉林省展區一等獎;受聘第八屆全國美展評審;為人民大會堂吉林廳創作壁畫《長白風情》;《文姬歸漢圖》為北京京豐賓館收藏;

張鴻飛寫意人物作品 張鴻飛寫意人物作品

1995年 《血鑄英魂》(合作)獲“正義和平——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國際美展”金獎,獲吉林省政府頒發的“長白山文藝獎”;

1996年 《草原牧歌》獲“96中日水墨畫交流展”優秀獎;

1997年 《出塞圖》入選“97中國畫壇百傑展覽”,被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評為“97中國畫壇百傑”稱號;《王昭君》獲“中華扇面藝術展覽”金獎;

1998年 被吉林省文聯訐為“德藝雙馨”優秀專家;

1999年 《雲飄塞北》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應邀分別在廣州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汕頭畫院舉辦個展;

2001年 《競驥圖》入選“百年中國畫展”;

2004年 《彝鄉秋月》獲黃賓虹學術獎;

2006 年4 月,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出訪日本,北海道,札幌等地,並在東京舉辦美術作品展覽;

2007年 《漁舟唱晚》獲中國文聯主辦“世界華人2007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大展”獲優秀獎;

7月,參加由中國美協組織中國藝術家代表團出席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總部舉辦的“同一個世界”美術作品展覽、作品《斑馬》參加展覽;

9月,由文化部組織中國藝術家代表團赴俄羅斯參加中俄友好年學術考察活動;

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創作院舉辦的“正大氣象”首屆院展;

2008年 受外交部委託為美國國務卿賴斯作肖像畫;

7月,參加由文化部國際書畫研究會組織藝術家代表團赴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進行文化交流,學術考察活動;

2009年 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2月,隨藝術家代表團赴柬鋪展對吳哥窟進行藝術考察活動;

10月赴西安鹹陽、漢中等地考察,參觀漢陽陵、昭陵、乾陵、漢中諸葛亮墓、漢拜將台及汗石門頌十三碑等地;

12月,隨黑龍江省文聯組織的藝術家代表團赴葡萄牙、西班牙進行學術考察。參加由台灣淡江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台灣藝術大學、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兩岸重彩畫交流展”,並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2010 年 參加由友聯畫院組織赴澳門慰問駐澳駐軍聯誼活動;參加由中華文化促進會組織的中國藝術環球行動—阿聯、杜拜、沙迦、阿布達比進行藝術展覽及考察觀光,受到中國駐杜拜大使及杜拜文化部長接見並贈送畫作一幅給杜拜政府;

7月,隨中國友聯畫院畫家代表團出訪蒙古人民共和國,進行學術採風活動;

參加由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沙龍、鄂爾多斯市政府組織的《藝術沙龍》相約鄂爾多斯—暨當代中國畫名家精品展;

12月,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主辦“時代心象”第二屆中國畫院作品展,參展作品六幅;

赴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冬季那達慕參加採風活動;

2011 年

4 月,參加中國美協、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首屆中國畫節在濰坊舉辦展覽,參展作品《南海漁場》;

6月,赴杭州參加中華畫院作品巡迴展開幕式;

7月,參加友聯畫院組織藝術家赴新疆採風團赴北疆考察;

5月,參加由中華書院、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兩岸百家水墨大展;

參加由民革中央、中國文聯、中央文史館,中國美協主辦“世紀曙光-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國中國畫展覽”;

11月,作品《雲飄塞北》參加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主辦“天山南北”中國美術作品展;

2012 年 1 月,作品《接春羔》、《晨曦》參加由中國美術館主辦都市田園美術作品展,其中《接春羔》由中國美術館收藏;

張鴻飛出版專著圖集 張鴻飛出版專著圖集

2月,隨國家畫院組織藝術家赴尼泊爾進行學術考察;

3月,參加由中國友聯畫院組織訪日團赴日本參加紀念中國邦交正常化40周年畫展,期間拜會前首相福田康夫,並受到中國駐日大使館接待;

5月,參加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國家畫院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聯主辦的“中原行”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大型採風寫生活動;作品《漁場》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講話發表70周年全國美展;作品《回家過大年》、《打工者》參加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展覽”;

5 月18 日-27 日,作品《漁場》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表70周年全國美展;

5 月22 日-6 月2 日,作品《回家過大年》、《打工者》參加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展覽;

7 月1 日,參加由新華日報主辦“浩然正氣——紀念毛澤東同志《講話》發表70周年”書畫名家作品展,參展作品八幅,展覽地點:中華世紀壇;

7 月7 日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典禮;

8 月4 日-11 日參加由中國友聯組織“民族情”新疆採風團採風活動,先後前往喀什、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乾縣等地採風、蒐集素材;

9 月24 日-9 月28 日赴韓國首爾參加由中國報導雜誌社、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攜手同行20年中韓文化交流周活動”,參展作品5幅;

9 月26 日-10 月2 日,參加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辦、中國國家畫院承辦的“藝術·經典——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參展作品6幅;

12 月11 日-17 日,應邀參加《多彩民族和諧中華——中國少數民族風情畫展》,赴法國巴黎出席開幕式,由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主辦,展覽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其間參觀法國羅浮宮、巴黎聖母院、凡爾賽宮、奧賽美術館、凱旋門等地,於18日返京;

12 月28 日-29 日,赴蘭州市參加由中國美協組織的“第二屆蘭州美術節——全國名家美術作品展”展覽開幕式活動,參展作品2幅;

2013 年 6 月 20 日-28 日,參加由中國美協組織“追尋中國夢——美術家採風創作基層行”,赴甘肅河西走廊採風活動,去張掖參觀大佛寺,觀賞馬蹄寺風光,體驗裕固族風情寫生,觀賞肅南丹霞奇觀,赴嘉峪關寫生,游長城第一墩,觀魏晉壁畫墓,赴敦煌參觀莫高窟,並在阿克塞哈薩克族寫生;

7 月1 8 日-29 日應中國外文局、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中國報導雜誌社之邀參加“中華文化北歐之旅——2013年瑞典中國節之“墨韻書香”展活動,參展作品8幅,展覽地點:瑞典斯德哥爾摩酒店大堂,中國外文局、瑞典華人總會主辦,並參加中華文化北歐之旅出訪冰島、荷蘭、瑞典、德國等地;

10 月17 日-23 日,參加由中國友聯畫院赴雲南採風活動;先後至滄源縣翁丁賽原始自然生態佤族村、丁菜存華族和傣族寫生,並參觀芒團村手工造紙、民居、偭寺等,畫多幅速寫;

11 月22 日-25 日,參加由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組織“東方紅·中國夢——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全國書畫陶瓷藝術展”,藝術家代表團赴韶山、禮陵採風活動;其間參觀毛澤東故居、滴水洞景區,參觀紅官窯展覽並參加華聯瓷業公司舉行的繪製陶瓷活動;

作品《蕉林晨鳴》參加在國家博物館“東方紅中國夢——全國書畫展覽”;

2014年3月26日—— 4 月3 日,參加中國美術館與中外友好國際交流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意向——當代中國水墨與雕塑藝術展”,參展作品《接春羔》在法國巴黎大皇宮展出,同時參加於5月7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意向展覽”;

5 月17 日——22 日,參加由中國美協組織美術家赴內蒙古阿爾山採風活動,其間採訪阿爾山邊防哨所、林俗博物館、牧民風俗等,並進行寫生、速寫等實踐活動;

7 月12 日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澄懷味象”第三屆院展,參展作品總計四幅;

人物獲獎

2004年《彝鄉秋月》獲黃賓虹學術獎;

1999年《雲飄塞北》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應邀分別在廣州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汕頭畫院舉辦個展;

1995年《血鑄英魂》(合作)獲“正義和平——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國際美展”金獎,獲吉林省政府頒發的“長白山文藝獎”;

1994年《春雪》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獲吉林省展區一等獎;

1989年《天驕圖》(合作)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吉林省美展”一等獎和吉林省政府頒發的“長白山文藝獎”;

1980年《巡路途中》(合作)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

1974年《草原新醫》入選全國美展,參加全國美展優秀作品赴法國展覽,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人物評價

疏疏密密總關情

文/劉曦林

第一次看到鴻飛的畫是1991年,他的《白山黑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全國美展上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道清泉般的黑水流過冰凍的雪原,一位年輕的抗聯女戰士在水邊呵暖她的雙手,一個極平凡生活細節、一紙樸實的工筆畫語言,表現了一個莊重的主題,它留在了我的審美記憶之中。

丁丑暮秋,又看到了鴻飛的其他作品,有人物,有花鳥,尤其是工筆人物頗耐看。無論是沉醉在馬頭琴樂曲中的老人,車輪前恬靜得像羊羔似的小姑娘,還是大鋪排的《昭君出塞圖》或者精心構思的《華夏風流》十二條屏,都是那么沉穩靜雅,又深邃動人。形象錯置、線條疏密、色塊渲染分明,精謹到不容更改。但這技巧又絲毫不虛張外露,一切技巧都化入了主題和內美之中,就像他畫中不肯賄於畫工的王昭君那樣,只把那大美含蓄起來。我不由得想到了“內美靜中參”、“天下有大美而不言”、“最大的技巧是沒有技巧”之類的名言,想起了我曾經思考過的工筆畫不僅工於筆還要工於意的課題,想起了千古不朽的《八十七神仙卷》、《韓熙載夜宴圖》……

我願意和畫家交朋友坦誠交談,有好說好,有差說差,寧肯當面批評,背後說好,也不要當面吹捧,背後踢腳。當著鴻飛的面,我沒有太多地誇他,他也只是誠懇地聽取意見。我們商量過,線條是否還可以再生澀有力一些,特技的運用是否還須再慎重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還可以使個性特徵再強化一些,這些似乎也都達成了共識。說實話,他的工筆已畫得蠻好,工而不塞,工而不膩,工而不僵,已經顯示出相當的功力和沉穩靜雅、深邃內在的個性,也不失現代感的求索,且藝術心態那么純正,誰能說他不能攀到藝術的峰頂呢!我想,他一定會畫得更精、更深、更純,使每一筆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不使顧愷之、張萱、顧閎中、陳洪緩專美於前。

詩境的追尋

文/韓國榛

第一次見到張鴻飛的作品《白山黑水》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幅充滿詩意的作品,讓人過目難忘。這件反應抗日聯軍的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沒有直接描繪戰爭的殘酷場景,看似遠離戰場,但通過女衛生員身邊的槍枝、剛洗淨的繃帶以及日寇的鋼盔,暗示著搏殺就在近前。而嬌小的女戰士和優美的雪景表現出恬靜之美,並不完全屬於以上的文學性表述。畫面中語言傳遞的更多的是不可用文字話語表達的情感韻致。作者通過對繪畫語言的處理,使畫中的文字性因素實現了升華,比現實更美更真實。張鴻飛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探索了從文學性的詩意到視覺語言的詩化這樣一個重要的課題。使具有詩意的文學性構思,通過詩化的視覺語言的表現,達到了詩境。

早在 一千五百年 前,謝赫在“六法”中提出了“氣韻生動”這一理論。一個“動”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傳統繪畫的重要區別。眾所周知,西方傳統繪畫以再現一個凝固的時空瞬間為己任,它以科學的解剖與表現無限遠的焦點透視規則相結合,力圖在畫面上還原一個真實的物理空間。突出西方現代主義大師,如克利·康定斯基都在現代主義探索中重視繪畫語言的音樂性表現,但他們終究不能不為此而背叛他們傳統的再現美學,並拋棄了當時東方人讚不絕口的科學解剖與透視。而中國傳統繪畫雖不寫實,但更側重於心理空間的描繪,強調意象的詩境表達。“氣韻生動”之“動”,便有時間的參與,固中國傳統繪畫是空間與時間結合的四維表現。運動之美的產生在於節奏和韻律,因此,“韻”便是中國繪畫語言中特有的詩化因素。“氣韻,這是宇宙中鼓動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繪畫有氣韻,就能給欣賞者一種音樂感”(宗白華)。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語言不僅負載著狀物敘事的功能,而且通過節律性的表現成就了中國繪畫特有的視覺音樂效應。“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況)。因為音樂的節奏與韻律最容易引發客群產生異質同構的心理共鳴。“尋聲律而定墨”(劉思)的美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表現性原則,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文化門類,包括小販的沿街叫賣和哭墳。古代的中國人將“樂”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與治理社會的“禮”同等重要。古代文人的第一修養,便是琴。這種音樂修養加上他們原本諳熟的詩詞文字韻律的功底,使他們最終在中國美術史上創造最具音樂效應的繪畫——文入畫。在勾、皴、點、染的技法程式框架中,以虛實為核心形成了繪畫語言要素的對偶組合格局。如構圖的開合,形態的方圓、黑白,執筆的中(鋒)偏(鋒),運筆的順(鋒)逆(鋒),行筆的疾緩,以及如墨和色的濃淡、枯潤等。這種對偶組合如同詩詞中的平仄對偶,是便於實現語言節奏化的處理,是語言進入詩化的重要基礎。中國繪畫語言的音樂性或日詩化,是中國繪畫美學的最鮮明的特徵,也應當是當代繼承傳統的重要內容。當代人經受了寫實主義的洗禮,承受著科學造型與透視觀念的制約,更多的是依賴雨畫的構圖經驗與造型的生動性來進行表現。這樣,便使得繪畫語言的敘事性排斥了語言的詩化表現。所以張鴻飛的藝術探索對我們應當具有啟示性。

張鴻飛在《白山黑水》一畫中,以柔美的弧線,疏密有致地在重複漸變中形成強烈的對比,加上黑白形態相反的有機結合,創造了一個動人的詩境。《律》這件作品,雖然借鑑太極圖的痕跡較重,但也使我們清楚地看到,張鴻飛在藝術實踐中執著地強化語言節律的意識。在《競驥圖》中,作者以中國傳統繪畫特有的斜俯透視,呈現了一個以西方焦點透視無論是低視點還是在高視點都無法看到的一個場景,目的是利於語言的節律化處理。畫面中的騎手佇列是梯形,看似穩定,但其中暗含著一個與騎手佇列前進方向相反的巨大弧形,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產生張力。而且在這條弧線上,突出了一匹躍起的馬和兩匹向前沖的馬,與其它靜態的馬產生了節奏的變化與律動。執著且充分地調動了線於形態的重複、漸變、突變方面所做的文章。在《雲飄塞北》中,張鴻飛更側重於畫面的形態與色彩的節奏變化。總之,我們不難看出,張鴻飛不滿足於一般技法的繼承。他的眼光已經拓展到對傳統形式規律以及更深層的美學思想的繼承。他對詩境的在意與敏感,使他對繪畫語言的詩化處理如此經意、執著地追尋,必然也會使他的藝術創造不斷地升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