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鎮,張蘭在明清時期商賈雲集,有“小北京”之稱。清代,享譽海內外的尉字號在此經營近百年之久,而掌握朝廷採購權的范家更是不可一世。 乾隆年間,張蘭的古玩興盛起來。趁“康乾盛世”聚斂大量錢財的晉商,也把收藏古玩當成一種投資、一種風氣,致使張蘭成為古玩的集散處。“家家藏寶,戶戶賞古”,一時蔚然成風。 張蘭村1.5萬人,本地人只有五千,外來人口占一萬。外來人到此就是為了從事古玩生意。在張蘭,超過一般的家庭都在經營古玩,男的出去淘寶,女的看家看店。每逢星期五,外地的古玩商人就來了。京津的居多,周邊的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也來人,西藏、海南的也有。全國各地,哪兒的都有。
藏品交流會
每年的農曆9月17日—19日,在山西省介休市張蘭鎮北大街民間工藝品交流市場主辦全國藏品交流會。交流會是展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民間藝術的薈萃.交流會已經得到全國參展商的熱情關注和積極參與,交流內容有古玩瓷器、書畫玉器、煙標門券、舊木家俱、票證卡片、文革遺品、連環畫書等,交流品種日益增多,交流規模逐漸擴大。參加交流會的有全國民間藝術品愛好者、 著名的藏品收藏家、鑑賞家出席。
2001年舉辦第一屆全國藏品的交流會,參會的16個省市,56個縣市收藏愛好者,全國收藏協會領導,山西省政府有關領導、市晉中市、介休市主要領導等參加了交流會開幕儀式。交流會成交額100多萬元。
古玩交易
古玩歷史
自古以來,古玩在文人眼裡也就是文玩。也就是說,古玩具有特有的文化藝術魅力,愛好古玩的文人才自詡:“人能好古董,即高出於世俗,其胸次自別。”因此,以前參加製作古玩的人,不乏名家、高手、文人的參與。尤其是官窯,更是集中了制瓷行業的高手、大畫家、大書法家。
好的古舊鑲嵌木雕、瓷器、玉器、印章、硯墨、牙角雕等,也同樣因名匠人、藝術家和文人的參與,而存在較高的藝術水準,自然就特具一種藝術靈氣了。而大多數後仿的贗品,只以盈利為目的,不可能花高價去請來名家、高手。這種東西,沒有藝術水平可言,當然就顯得呆板拘謹了。
古玩交易
走進山西張蘭五百米長南北向的街道,只見一家挨一家擺滿地攤。到了南端,攤子又延伸拐入西邊街道。攤子都是小攤子,一塊毯子擺在地下,上面就放滿古玩。其中以瓷器居多。攤子後面是服裝、小超市、五金、髮廊、飯館等各種小商店。
攤主以精明的中年男女居多,也有上了年歲的和一些小姑娘。行色匆匆的外地人,操著不同的方言,挎著大包,有的手中還提個水杯。不少人已經有了斬獲:小件放進包里,大件就拎在手裡,有大算盤、屏風、小石獅子。聽說,來自英國和荷蘭的兩個人昨天到了這裡,這會兒不知在哪兒轉著。
真假古玩市場
當今古玩市場假貨多,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尤其是陶瓷、書畫、青銅、玉器之類高價位古玩,更是仿製造假者的主攻方向。仿品假貨多如牛毛,魚目混珠難分真假。使初涉收藏之門的人不可避免地會買回許多贗品,也會損失一些錢財,這毫不為怪。如果因為個人吃了虧,買了假就大呼:“古玩市場必須打假!”這就錯了。因為每一個初學收藏的人對古玩這個深門大院來說都像是個“白痴”。
正因為有了這么眾多的市場、小販、小商才形成了完整的收藏品大市場體系。正因為它是以仿品假貨為主才能使初涉收藏的人和入了門的收藏者能自由地在這大市場中馳騁,才可能讓眾多的門外漢花錢不多隨便自選也顯示一下“重在參與”的身份。在這樣的古玩自選市場裡買者可能以假當真挑了假貨,賣者也可能以真作假讓人撿了便宜。實際上買者和賣者都缺乏眼力,都需要鍛鍊,都靠市場來培養自身的能力。都依賴市場的發展,也同時造就了一支龐大的收藏大軍。
古玩行
凡逛過一段時間古玩市場的人,都會曉得一些市場的規矩,最要緊的是走路當心。擺在地上是一錢不值,一腳下去就成了千金不換。你看不上的東西儘管走人,不要問價,你有問價的權利,自然就有回價的義務,初涉此道的人以為回個半價就準保無虞,那也不一定,搞不好回個十分之一的價,賣家都會甩給你。無論你水平有多高,都不要直接給人點破,說人家的東西是歪的,因為古玩真真假假,從古至今就是這么個賣法,京派語言通常叫做“懵買懵賣”。比較來說,成都俗語更為形象貼切——“隔著口袋買貓兒”。
古玩市場既是商場,又是考場,考你的眼力,考你的智力。如果在古玩市場買了打眼貨,買家通常還可以和賣家商量,將貨退還,出貨款約三分之一的“學費”,便算了事。但也有互不相讓,爭執起來的,一般情況下中間總會有人主動介入,或許是某方的內伙子,或許是另外的啥子人,但通常只有內行人才會出面說合,出個主意雙方點頭就算擺平。
買了假貨,也不是百分之百就退得掉。有的時候,模糊語句又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至於怎么說則各有各的高招,只要不觸及實質,都是及格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