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渭南市臨渭區橋南鎮張芳玲用12年打工積攢的6萬元創辦了“橋
南鎮留守兒童之家”。3年來,她悉心照顧380名留守兒童,使孩子們
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感覺。
經歷
打工歸來建新“家”
從1990年開始,張芳玲先後在四川、內蒙古和廣東打工,一座座高樓大廈讓她深感都市的繁華,一次次外出打工讓她獲得了頗高的收入,但這些並不能掩飾她心靈深處的愧疚之情。儘管兩個年幼的女兒由公婆照看,但畢竟老人的精力有限,張芳玲始終放心不下兩個女兒。
“每次給孩子打電話時,總能感覺到孩子內心的孤獨和學習上的無助,放下電話後,我很難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想著如果有一個能夠照顧留守兒童的地方該多好啊!”於是,她便產生了開辦“留守兒童之家”的想法,但由於缺乏資金一直沒有付諸行動。
2006年7月,張芳玲帶著打工積攢下來的4萬元回到了家鄉。隨後,張芳玲和丈夫商量決定創辦一個“留守兒童之家”,她的想法同時得到了橋南鎮政府領導的鼓勵和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幫助和努力下,“留守兒童之家”於2006年11月開始籌備。張芳玲在鎮上租了13間瓦房,添置了課桌、凳子、圖書、電腦等,她還精心製作了課程安排表、活動時間表。經過一番籌備,“留守兒童之家”終於在2007年4月建立。
留守娃健康快樂成長
目前,“留守兒童之家”共有40多個孩子,孩子們白天在學校上課,下午放學回到“留守兒童之家”複習功課。周末張芳玲集中為他們輔導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並組織他們學習電腦操作知識,閱讀課外書籍。
學習偏差、基礎不好是這些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些甚至還養成了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為此,她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做到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另外,她還經常與學校的代課老師交流溝通,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狀況,以便督促孩子們按時完成作業,解決疑難問題。
“我這次期中考試英語單科成績名列全年級第二,要是沒有張老師的耐心輔導,對我來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上初一的張春燕充滿感激地說。
張春燕告訴記者,父母在西安打工已經有兩三年時間了,家裡就剩下她和奶奶兩人,以前放假都是玩過來的,自己就像個沒人管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太好。“在這裡,張老師給我們洗衣做飯,輔導功課,教我們做人。她是我們的老師,更像是我們的媽媽!”張春燕說,“她還經常給我們講一些自己打工時的經歷,讓我們理解父母的辛苦。現在我不貪玩了,回家主動幫奶奶做家務,尤其是生活上學會了自立……”說著說著,小春燕的眼睛濕潤了。
課堂上的張芳玲一絲不苟,嚴格要求;課外的張芳玲更像慈母,把每一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子女看待,孩子們在這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健康快樂地成長著。
家長外出打工很安心
從去年7月起,張芳玲又為“留守兒童之家”聘請了幾位輔導老師和生活老師,給20多個孩子提供住宿,還解決了十幾個孩子的吃飯問題。有張芳玲和其他老師的悉心照料和耐心教導,在外打工的家長們十分安心。
“幾個月來王力變化很大,學習成績提高了,壞習慣也改變了,這與張老師的耐心教育是分不開的。”家長王來來說。他告訴記者,8年前妻子離家後,贍養父母和撫養兩個孩子的重擔就落在他一個人的肩上。為了養家,他經常在外面打零工,根本顧不上管孩子,使孩子養成了許多壞習慣。當得知“留守兒童之家”成立的訊息後,他相繼將兩個孩子送去。“把孩子送到張老師那裡,我們在外面打工很安心。”
張芳玲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讓許多家長感動不已。“張老師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人,好幾次王力偷跑回家,剛一進門她的電話就打過來,詢問孩子是不是跑回家了?”王力的奶奶感動地說,“有一次,天下大雨,我到學校給孩子送傘,可當我到學校時張老師早就把傘送過去了,還給孩子拿來了衣服,把孩子放在她那裡,我們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