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育軒,1958~1959年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第二屆西學中班學習中醫。歷任內科住院醫師、中醫科主治醫師、副研究員、主任醫師、教授。1978~1989年曾擔任中醫科副主任、主任。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北京分會理事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個人榮譽
張育軒曾應邀赴日本講學2次。 1988年獲全國“堅持中西醫結合工作30年,為中西醫結合做出貢獻”的表彰,2001年獲全國“中西醫結合貢獻獎”。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人物生平
張育軒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科研和中醫教學,包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醫科院西學中班的中醫理論及臨床教學工作三十餘年,積累了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認為對很多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我國臨床醫學超越西方醫學的優勢,只有緊緊抓住這個優勢,我國的醫學才有可能在短時期內超過西方醫學。在多年的臨床醫療工作中,體會到中醫的辨證論治,對調整機體臟腑功能,對某些功能性尤其在改善胃腸消化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方面或器質性疾病的治療,對提高病人的一般狀況(扶正),對減輕或消除使病人痛苦的某些症狀(如咳嗽、噁心、呃逆、脅痛、腹脹、多汗等)等方面,確有較好的療效。但在診斷方面卻離不開西醫。不少難治的疾病也需要中西醫相互密切配合,取長補短,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對肝硬化腹水,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配合小劑量西藥利尿劑,腹水的消退就比較快,病情的反覆也較少。對高血壓病人,在服用降壓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醫辨證論治,對減輕或消除病人的頭暈、頭痛等症狀,會有更好的療效。對哪些病症只服中藥就可以有較好的療效,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
個人成就
在廣泛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礎上,他從1964年開始,重點選擇慢性肝病的治療作為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課題。總結分析了慢性肝炎合併長期低熱52例肝穿的臨床資料,在醫學界中較早提出了此類低熱的臨床特點,對低熱的鑑別診斷有參考治療價值。從1968年開始,重點對五味子單方、複方及聯苯雙酯治療慢性肝炎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其在恢復血清谷丙轉氨酶及降低丁球蛋白、升高白蛋白,恢復甲胎蛋白、膽紅素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療效。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2篇,並曾在日本進行了學術交流。所參與研究的治療慢性肝炎新藥聯苯雙酯,曾先後獲1983年衛生部甲級科技成果獎,1986年國家發明三等獎及35屆布魯塞爾尤里卡世界發明博覽會金質獎。研製的肝炎6號丸,在協和醫院已套用十餘年,仍是倍受歡迎的治療肝炎藥物之一。近幾年,針對B肝病毒血清標誌物轉陰的課題進行了不斷探索,先後研製了白丹片、菟仙片、B肝靈沖劑、B肝靈片等藥,進行了臨床觀察,並對多種中成藥進行了臨床驗證,積累了較多的經驗,為進一步開展這一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個人作品
他一貫重視醫療實踐,善於總結經驗,二十多年來共發表論文60餘篇。為了宣傳和普及及中醫中藥知識,擴大中西醫結合的影響和解除病人的疾苦,近幾年來利用診余時間為《健康諮詢報》、《家庭保健報》、《健康雜誌》等醫學科普刊物撰寫了短文70餘篇,很受廣大民眾的歡迎。此外,還參與《呼吸內科學》、《糖尿病學》、《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風濕性疾病的自我表現調理》、《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統疾病》等書籍的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