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豐

張義豐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男,1954年生,江蘇省豐縣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理系,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區域農業與鄉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張義豐 張義豐

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1998年晉升為研究員,2000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創新基地研究員。2000年被推舉為中國農業諮詢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農學會科技園園區分會常務理事,北京地理學會常務理事。2006年12月在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實行院地合作工作中,被聘任為“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首都山區新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主任。

工作事跡

多年來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 區域環境變遷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從事黃淮海平原環境變遷及綜合治理研究。其中特別對黃(河)淮(河)關係,水系變遷及其對區域環境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二部專著,發表論文10篇。在水利部淮委的支持下,與水利部相關單位聯合成立了淮河研究組並任組長,與此同時,在淮河流域的懷遠縣雙橋鎮建立了淮河流域水土資源最佳化配置綜合試驗區,進行區域水資源開發模式研究,取得了較大經濟社會效益。

2、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20世紀90年代開始,結合懷遠雙橋鎮綜合試驗站工作,對淮河流域較大區域範圍的種植結構進行研究,根據淮河流域農業生產環境和生產技術水平,以實現種植業“三高”為目標的新的種植業模式。在淮北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曾發揮重要作用。繼之又在河北陽原縣進行“農牧一體化”模式研究與試驗。通過引進優質牧草改進縣域大農業產業結構,對提高效益、改善環境、幫助農民脫貧等都引起了良好作用,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農業部及院農辦的經費支持。

3、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基於堅持科學創新發展地理科學和貫徹中央關於加強“區域發展規劃”的精神,從21世紀初開始,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規劃,特別針對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將山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在該項研究工作中,不僅注意規劃工作的理論深度和創新思想,更將規劃實施的落實及其經濟、社會、生態的實際效益作為規劃研究的主要目標,因此受到各級政府和幹部民眾的好評和歡迎,現已完成區域及專項規劃22項。

4、 區域農業與旅遊業協調發展研究:我國旅遊業正迅猛發展,但傳統旅遊業主要依賴名山大川、文化古蹟以及不同地域的民風習俗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特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農業與旅遊業如何協調發展,是個尚待深入研究的領域。從21世紀開始在河北、河南、北京等地進行了多項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目前正在研究首都山區農游一體化發展的路徑與模式研究,爭取在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領域中尋求突破。

5、 山區發展研究:山區是北京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北京市產業轉移和生態涵養的交織區域,其發展直接關係到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同時又是解決三農的難點所在:山區是實施首都生態安全的主戰場,生態涵養與水源保護和山區經濟發展矛盾突出,整體上講山區經濟發展落後,自我積累能力相對較弱,地方發展理念亟待提升;人力資源匱乏,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困難;要素與產品發育程度較低,產業規模性差,帶動能力弱;針對北京山區發展的現狀,提出:(1)堅持把非農產業應作為山區發展的主體,(2)都市型山區現代農業與休閒產業一體化發展作為山區經濟發展的中心(3)適度發展都市型工業和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業(4)發展循環農業和提升有機農產品和旅遊商品基地建設。並把門頭溝區作為北京山區的典型區進行研究,圍繞水土資源的保障條件和生態與環境友好的特殊職責及山區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綜合技術集成,為北京市山區發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以典型區成果引領北京山區的發展。

6、鄉村發展研究:鄉村發展問題一直是北京山區發展的難點問題,隨著北京市現代建設化步伐的加快,北京山區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根據區域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經濟理論研究鄉村發展的支撐體系、鄉村發展的產業培育和鄉村發展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探討鄉村發展的條件和特點,考量鄉村發展的問題與潛力,闡明鄉村發展的方向和途徑,既要綜合揭示鄉村發展的地域規律,又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管理鄉村資源。通過典型區研究為北京市發展制定新農村建設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