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被譽為豫西剪紙的“根兒”,張秀琴出生的長水鄉長水村,當地有很多人會剪紙,張秀琴的祖母當年就是村裡有名的剪紙藝人。
張秀琴說:那時候很小的時候也不懂得,經常在她身邊,看到她剪這(剪紙),給變魔術一樣,覺著也喜慶。
張秀琴對剪紙逐漸由喜愛到了痴迷,一次串親戚時無意中看到民間藝人馬蘭芳的剪紙,這讓她大開眼界。張秀琴看到那些稀奇的圖案,對剪紙藝術越來越喜歡了。
十歲那年,張秀琴正式拜馬蘭芳為師,父親看她對剪紙如此痴迷,就開始留心為他尋找剪紙資料和老師。一次,父親到外地出差,發現旅社的房間頂棚上有一副剪紙很好看便給她帶了回來,之後父親又托人找到了當地的剪紙大師李笑白,還把女兒的作品也帶給了李笑白請他指點。李笑白對張秀琴作品進行了認真修改,還轉贈了一本素描教材,這讓張秀琴激動不已,讓她下決心要成為一名剪紙藝人。從此,張秀琴成了李笑白的學生,她得到了大師的悉心指點。之後,張秀琴的剪紙開始由臨摹民間傳統向創作轉型,她的兩幅作品《妯娌》、《晨曲》在《婦女生活》的刊物上發表。
1994年,張秀琴與青年篆刻家、書法理論家蔣憲嶺走進婚姻殿堂,由此張秀琴的剪紙創作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她從丈夫收藏的金石、書畫、碑帖等藝術品中大膽汲取其他藝術元素,豐富自己的創作,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受丈夫蔣憲嶺南的一些思想影響,張秀琴使自己的作品又從原來俊秀的風格,追求線條纖細的那一類剪紙,又跳躍到現在搞創作突出線條韻律美的這一種剪紙。
近年來,張秀琴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和傳承剪紙有關的事情上,她幾乎走遍了洛寧縣的每一個村莊,先後找到了八十多位健在的老藝人,蒐集到了一千多幅傳統剪紙圖樣。
張秀琴說,這些民間藝人的剪紙圖樣都很珍貴,不少老藝人現在已經八九十歲高齡,已經不能剪紙了,得趕緊把這些圖樣整理出這是對老藝人的紀念,也給後人留點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