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歷任中共北平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左翼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代部長,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編輯部部長,華北《新華日報》叢書編輯部部長,中共太行區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1946年他創辦了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兼任社長。後任中共華北局宣傳部副部長,兼中共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社社長。1948年8月,任華北局《人民日報》和《晉察冀日報》合併後改名的《中央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是《人民日報》的創始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張磐石任中共華北局宣傳部部長兼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社長,中共華北局常委、第四副書記兼華北行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主任。1954年任中宣部副部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張磐石遭到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他同林彪、“四人幫”的惡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79年,他任林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1982年退居二線。
張磐石是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主要貢獻
20世紀中共報業史上,張磐石(1905—2000)是一個令人矚目的名字。1931年秋,他毅然中斷在日本的留學,歸國投身於抗日鬥爭,抗戰全面爆發後到太行山根據地參加新聞出版工作。1946年5月,他主持創辦晉冀魯豫《人民日報》;1948年6月,主持創辦華北《人民日報》;1949年夏,在他主持下,《人民日報》正式升格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革命戰爭年代,《人民日報》經歷了三次發展階段,張磐石都在其中發揮了重要領導作用。《人民日報》發展壯大,他是當之無愧的創建者之一。
走出鄉村
張磐石,原名潘敬業,1905年6月8日生於山西省壽陽縣西部平頭鄉潘家溝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父潘湖源為人剛直,常在村中主持公道,頗負聲望。父親潘玉和勤勞儉樸,謹慎細心,結婚生子後家中勞力漸多,逐漸購買和租下本族絕戶和窮苦孤寡人家的土地,家境寬裕起來。
潘敬業懂事以後就發現,村里人家窮富轉換的頻率很高。現代生活之風已從太原吹來,村里出現了留聲機和肥田粉(化肥)。人們對清朝統治巷議增多,一首童謠稱:“洋取燈兒(火柴)洋旱菸(香菸),宣統只坐一半年”。就在這當口,辛亥革命爆發,幼小的潘敬業聽說“省里反了”,但潘家溝舊有的生活禮數乃至清朝裝束,仍保留了很長時間。
潘敬業8歲那年隨二哥上了私塾。12歲時,壽陽縣舉辦“觀摩會”,相當於全縣“會考”,規定優勝者由縣城高小錄取。潘敬業榜上有名,村里主事者卻嫌潘家世代貧賤沒讓去。結果反倒激發了潘敬業刻苦學習的勁頭。
第二年全縣會考,潘敬業依然名列前茅。對他是否應該去縣城讀書,族人有很大爭議。結果是姐夫力排眾議,願意提供一些食宿幫助,好學的潘敬業終於成行。
壽陽高等國小設在受川(壽陽縣古稱)書院,每年祭孔、祭關岳(武廟),但已開設數理化課程。潘敬業進高小次年,“五四運動”爆發,太原來的學生到壽陽縣城講演,鼓吹抵制日貨。他們的演說使潘敬業重新思考自幼受到的孔孟教育,認為孔家經典不能經世致用,不能使國家強盛。他決心去太原上中學,學習新知識。這裡還有一個原因,兄弟分家後父母包辦婚姻,給他娶來一個年歲相仿的妻子,他很不樂意,就勢提出,將分家應得部分交給妻子過活,他本人去太原投考官費的師範學校。
1921年,16歲的潘敬業考取山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家中包辦的妻子不久生病死去,此事激發了潘敬業對社會的不滿。他認為不能全怪父母,是當今“世道”造成了人間悲劇。
在第一師範,潘敬業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於1925年冬加入國民黨。畢業後,潘敬業曾到北平打算從事文藝活動,不久回鄉參加創辦壽陽中學,任訓育主任,大力宣傳新思想,逐漸傾向於中共的政治主張。
國共分裂導致大革命失敗,潘敬業對時局失望,於1929年9月赴日本留學。在日本,他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接受了革命主張。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潘敬業毅然中斷在日本留學,回國投身於抗日運動。
投身革命
1932年初春,潘敬業到北平,和山西的中共黨員學生谷景生、趙宗復取得聯繫。當年11月,經朱寶善介紹,潘敬業加入中共,改名張磐石。不久,他擔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代理部長。
1934年11月,張磐石在天津被特務逮捕。他經受嚴刑拷打堅不吐實,沒有暴露身份,還是被判了10年徒刑,關入保定監獄。在獄中,張磐石保持了昂揚的精神狀態,刻苦自學日文,以至感動了獄卒,幫助他買報紙來閱讀。
張磐石度過了整整3年多鐵窗生活。1937年“七七事變”,日軍全面侵華,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1937年9月中旬,張磐石等政治犯被釋放出獄。這時,張磐石聽到了從徐水方向傳來的炮聲。
張磐石出獄時已失去組織聯繫。他向南來到邢台,正趕上孫殿英部招收宣傳隊員,就參加了進去。32歲的張磐石知道孫殿英有盜掘清陵的惡名,但也知道孫部中有中共地下黨組織,就順勢開展統戰工作。他在孫部服務團主辦油印小報《抗戰呼聲》,很受士兵歡迎。
1938年初春,張磐石得知八路軍劉伯承部進入晉東南,即請假前往,見到了劉伯承師長和政委張浩(時鄧小平未到職),提出了接續組織關係的願望。孫殿英知道了張磐石有中共背景,當年秋因內部矛盾激化,乾脆將張磐石送到129師部“歸隊”。
張磐石被安排到中共北方局領導的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當編輯,不久該社併入《新華日報華北版》,張磐石仍負責編輯事務,由此認識同事趙樹理。張磐石認定趙樹理是中國了不起的作家,必會寫出傳世名作。趙樹理的許多早期作品由張磐石負責出版,兩人結下終生友誼。
1940年10月,張磐石調任《冀南日報》總編輯。冀南的戰鬥環境極為艱難,日軍頻繁掃蕩,辦報人員不斷轉移。張磐石的組織能力得到很大鍛鍊,更兼他識人善任,為報社培養了一批出色的記者,包括詩人王博習、作家馬紫笙、延安來的畫家羅工柳等。
1941年春後,中央組織部發來電報,經審查張磐石在獄中表現堅定,恢復組織關係。延安來電還證明,張曾任天津市委代理宣傳部長。北方局遂將張磐石調回太行根據地。
1942年春,張磐石花了幾個月時間,才隨北方局宣傳部長李大章到達太行山中心地帶,由此沒有遭遇1942年5月日軍對八路軍前方總部的大掃蕩。張磐石到北方局宣傳部任秘書(長)。
日軍大掃蕩分割了太行根據地,為此成立了新的太行區黨委。1943年,張磐石任太行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領導《新華日報太行版》工作。在此期間,張磐石和年輕女幹部王定坤成婚,攜手走完了此後半個世紀的人生道路。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張磐石協助李雪峰主持太行解放區常務工作,隨後任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1946年4月,張磐石接到中央局通知 ,決定調他到邯鄲去,創辦中央局機關報,擔任社長兼總編輯(後來,總編輯一職曾由吳敏擔任過一段時間)。
太行山的隊伍
張磐石以原《新華日報·太行版》人員為基礎,又調集宣傳部和文化部門的人才,組成辦報班子,按照後勤先行,編輯部跟上的先後順序,迅速向剛剛解放的邯鄲集中。
先期已在邯鄲的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負責人安崗、記者吳象被臨時指定為先遣人員,在新解放區邯鄲市長王悅塵幫助下,將距離邯鄲火車站不遠處的火磨街郵電局確定為報館,並從銀行辦理了貸款。
報社後勤負責人王友唐、程慶豐隨即趕到,對郵電局“小白樓”——當時邯鄲最具現代氣息、由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建築進行裝修,配齊辦公和印刷設備,滿足了辦報需要。
報紙編輯人員由袁勃帶隊趕到邯鄲。袁勃是《新華日報太行版》副總編輯,抗戰爆發即投身革命,是一位出色的編輯,還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詩人。
袁勃、安崗作為張磐石的副手,均任副總編輯。袁勃負責編輯部(內勤)、安崗負責採訪部(外勤),恰如張磐石的左膀右臂,他們3人長期合作,配合得很好。
編輯部匯集了一批太行山根據地的優秀新聞人才:李莊、方德、杜展潮、江牧岳、劉希玲、袁毓明、陳澤然、杜波、齊語等,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成為新聞崗位的重要領導人,李莊後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張磐石從太行區黨委宣傳部抽調林韋、李克林夫婦參加辦報,他們也成為人民日報的重要幹部。
除了編輯、記者人才,張磐石還帶出一批行政管理幹部和電務幹部如郭渭、高飛、張連德等,他們後來都走上了重要領導崗位。
張磐石於1946年5月初到邯鄲,確定王友堂負責報社的財務和經濟運轉,郭渭負責行政管理。他們的工作十分出色。
新辦《人民日報》
張磐石進入邯鄲時,要創辦的報紙還沒有名字。他主持關於新報名的討論。在各種方案中,張磐石選定《人民日報》這個名稱,得到中央局書記鄧小平批准,遂由正在延安的中央局副書記薄一波請毛澤東主席題寫。
還沒有得到毛澤東題寫報名的時候,張磐石責成編輯羅林和杜展潮從毛澤東各種手書中集字,拼出“人民日報”4字,製成報頭。
在革命戰爭中,解放區被分割為多個根據地,曾出現多個《人民日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是其中規模最大、具備現代日報特徵的大型報紙,影響也最大,為此後報名由中央機關報沿用奠定了基礎。這是張磐石創辦的第一個《人民日報》。
1946年5月15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邯鄲創刊,報上刊登了劉伯承、鄧小平分別題寫的創刊祝詞。當天舉行了創刊儀式,張磐石講話,鼓勵大家辦好報紙,為人民服務。創刊號發行1萬多份。
創刊號上,刊登了重要時事訊息,報導當時國共兩方對黃河回歸故道問題的爭論,刊登了李莊采寫的以“黃河歸故”為主題的通訊《為七百萬人民請命》。這篇通訊引起讀者強烈反響,得到軍區政委鄧小平表揚。
創電台和總社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黨大軍壓境,張磐石帶領報社人員於當年6月底撤出邯鄲,到武安縣南文章村堅持出報。這時,薄一波從延安帶回毛澤東親筆書寫的報頭,《人民日報》從7月1日起改用這個新報頭。
因戰線逼近,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轉移,張磐石率隊西進來到太行山麓,以河西村為中心駐紮,在那裡辦報直到1948年6月14日。
在河西村這個穩定的編輯部,《人民日報》發行量擴大到2.5萬份,發行173個縣,建立了有1500多個通訊員的信息網路。
《人民日報》成為中央局指導中心工作、宣傳和鼓動讀者投身解放戰爭的重要宣傳工具。鄧小平十分重視《人民日報》,在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之際,他要求通過軍郵定期把《人民日報》送到前方。
張磐石全面負責晉冀魯豫的宣傳事務,主持創辦了“邯鄲廣播電台”,於1946年9月1日開播。這個電台由電訊專家王士光負責運行,電波強,覆蓋地域廣闊。
1947年3月,因國民黨胡宗南部進攻,新華社總社撤出延安,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3月28日起停刊,新華廣播電台隨即停播。
當時,只有晉冀魯豫解放區具有全面接替上述單位功能的條件。由張磐石主持進行了接替準備,確定邯鄲台接替新華廣播電台音;從《人民日報》抽調總編輯吳敏(即楊放之)負責,與其他方面調集的人員會合,成立“臨時新華總社”,承擔發稿功能。
1947年3月30日,邯鄲台接替廣播,“臨時總社”接替新華總社發稿。接替工作延續至當年7月,由千里轉戰而來的新華社總社接手。
上述兩項工作圓滿完成,使中共中央的聲音不斷線、不停息,也使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使《人民日報》不僅從戰略區機關報的角度,而且以縱觀全國全局的角度審時度勢。張磐石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局和中共中央領導的重視。
創辦《人民日報》
1948年春,晉冀魯豫和晉察冀解放區合併為華北解放區,成立新的華北中央局,劉少奇任書記,薄一波任副書記主持日常工作。原兩大區黨的機關報《晉察冀日報》和《人民日報》合併,使用原《人民日報》報名,成為華北局機關報。張磐石繼續擔任社長兼總編輯(時吳敏已調任)。
張磐石率領全社人員前往河北平山縣裡莊村,與鄧拓率領的《晉察冀日報》隊伍會合,負責兩報合併的組織調整工作。他和華北局宣傳部長周揚共同起草了華北《人民日報》創刊詞。
剛剛來到西柏坡的毛澤東為新的“大黨報”重新題寫了“人民日報”報頭。這份題字由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輯何燕凌負責設計、落實製版,刊於6月15日的創刊號,一直沿用到今天。創刊時的華北《人民日報》日發行4萬餘份。
兩報合併時,人員總數達600人以上,報紙暫出2版。張磐石將一部分人員用於日常編輯事務,一部分外勤記者組成“華北記者團”,承擔重要事件的報導,或確定重要選題進行調研,為中央決策提供服務。1948年9—10月,20餘人的“華北記者團”集中到西柏坡中央中央駐地附近接受培訓,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包括劉少奇為他們講課。這批“記者團”成員後來都成為重要幹部。
因處於長期戰爭環境,兩報都有一批傷病員,或體質虛弱者,張磐石安排他們休養治療,進行學習,為日後接管大城市做好準備。
在合併調整過程中,如何使兩報人員都得到較好、較恰當的安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由此出現一些矛盾,也是可以想見的。這些問題沒有影響報紙的正常出版和發行。
1948年10月下旬,傅作義軍組織南下集團進襲,威脅石家莊的安全。張磐石帶領人民日報大部分人員撤向山西境內,一部分人員留在里莊堅持辦報。
待傅軍退去,張磐石帶隊返回,將編輯部駐紮於河北獲鹿縣(今鹿泉市)東焦村,這是人民日報在戰爭年代最後一個農村編輯部。
在此期間,張磐石不斷組織一個又一個先遣分隊,先後前往太原、天津和北平前線,隨軍進城接收報業單位。這幾支隊伍在進城後先後創辦了《天津日報》、《人民日報北平版》和《山西日報》。其中創辦“北平版”隊伍在1948年8月成建制南下,創辦《雲南日報》。從1948年6月到1949年8月,從人民日報調出的幹部中,有14人先後成為中央和省區市黨的機關報總編輯(社長)。
進北平
1949年3月中旬,張磐石率領人民日報隊伍離開東焦村進入北平,於3月15日在北平出版4個版,實現了人民日報從農村編輯部向城市的轉移,人民日報的中心報導,也從農村轉向城市。
為探索在城市辦報的經驗,由張磐石主持,於5月1日在北平創辦了主要為城市讀者服務的《人民晚報》(至7月31日停刊),這是中共黨報創辦的第一張城市晚報。
進城以後,人民日報進行編制調整。過去戰爭年代的兩大部(外勤和內勤部)演變為根據版面而設定的“一版組”、“二版組”等。此後“外勤”也按報導區域劃分。此後逐漸發展成為以“部”為單位的中層組織結構。
1949年,《人民日報》已成為中共黨報中發行量最多,影響最大的報紙。1949年夏,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於8月1日起正式升格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張磐石負責人民日報從華北局組織序列轉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的轉變,調集各類新聞人才充實人民日報的力量,順利完成了這次重大轉變。
根據中央決定,從1949年8月1日起,胡喬木擔任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任總編輯,張磐石任副社長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12月,范長江接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磐石調中共華北局工作,歷任中共華北局宣傳部部長兼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社長,中共華北局常委、第四副書記兼華北行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主任。從此離開了新聞工作崗位。
1954年,張磐石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張磐石受到殘酷迫害,被投入監獄。“文革”結束後,張磐石恢復工作,任林業部副部長(正部長級)。1982年退居二線。
張磐石是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張磐石於2000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