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甫醫書合集

《張生甫醫書合集》由張生甫所著。張生甫,字國華,民國時期著名中醫學家,著有《虛勞要旨》、《張氏醫案》、《經驗藥方》、《醫學達變》等書,現予重新整理,合集出版。晚清至民國時期,國勢積貧、積弱.民眾亦深受其影響,所以當時的民間罹患虛勞病者甚多。張氏為了眾多百姓醫療的需要,編著《虛勞要旨》一書,對當時多見的肺癆、血證、淋濁等各種虛損病證闡述其病因、脈症,並備載治法、方藥。《醫學達變》一書對《內經》之醫理、仲景之治法多有參悟,頗得臨證變通之妙,顯示了張生甫對醫理研究的深入以及在臨床診治方面的融會貫通,民國名醫張錫純、周小農、何廉臣等人在為《張生甫醫書合集》所寫的序言中多有讚譽。《張氏醫案》及其《經驗藥方》更翔實、具體地記載了張氏的臨證經驗。現將這幾種原書合編在一起,以便於對張生甫中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的綜合考察研究,相信對當代的中醫學人也將有所裨益。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張生甫醫書合集》由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張生甫,字行,又字國華,慈谿(今慈谿市)人。生於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卒年不詳。早年習儒,由儒通醫,尤精虛損之調治,特別重視養生調攝。認為今人,其心不古,以妄為常,百端叢集,內外交困,故虛勞之烈,在所必然。於公元1916年著《虛勞要旨》一書,上溯《靈》《素》,下采各家,以五勞、七傷為綱,以虛勞各症為目,並參己見,提出“虛勞,為內傷之重症,以甘溫為正治,並須重衛生,靜守調養,不然,雖盧、扁亦難奏效。”論述頗詳,並附有治驗。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4年),張氏著《醫學達變內外篇》。此書之“內編”,系作者臨診心得;“外編”,為作者採集古今精穎超特的要旨。所以名為“達變”者,以“達”為運用,以“變”為推理。指出“不識成法,焉有準繩?拘守成法,何能治病?必也守經通權,由常達變,方為醫之能事。”何廉臣稱其“本變之宏才”。
生甫,與鹽山張錫純、蘭溪張山雷,鼎足而成三達,人們有“海內三張”之稱譽。

圖書目錄

虛勞要旨/1
虛勞要旨上卷/21
虛勞要旨下卷/52
張氏醫案/101
張氏醫案序/103
張氏醫案/105
張少甫經驗藥方/129
醫學達變/141
醫學達變內編/155
醫學達變外編/205

文摘

其因己詳血症辨正篇,然亦有陰虛生內熱.血被蒸熱而乾瘀者。外證肌膚甲錯,人暮五心煩熱,或咳嗽聲嗄,身體疼痛,面目黯滯,舌苔無榮,脈多沉澀,婦女經水不至,此症尤多。治以大黃廑蟲丸,方詳金匱虛勞方論。又四烏鰂骨一蘆茹丸,婦女更宜。飲鮑魚汁以利腸中,其雀卵如無,以雀肉及雞肝煎搗代之。此方以搜血之品,為補血之用,治乾血勞甚妙。大黃廑蟲丸,亦本於此。善後宜歸脾養榮等湯調補。傳屍勞
其因亦詳於血症辨正篇。然亦有因飛屍鬼疰而致者,乘人正虛,憑依為患。藉人氣血,漸至生蟲。其證沉默,漸就羸瘦,苦難名狀,死又傳人。須早用蘇合香丸,或獺肝散,髒硫丸,平胃散,祛鬼殺蟲,隨宜核用,遲則不及。此蟲依氣血而化,故靈於他蟲。每五日一作止,作時神氣昏悶,止時乍靜,過五日復然,最防傳染。甚者宜固本祛蟲,加減芎歸血餘散治之,用室女活發一團,約有四五錢血餘可煅,洗去油垢,紙包泥固燒存性,芎、歸、桃仁各用三錢,雄精、安息各一錢,無安息,或以蘇合香代之。一具,白雷丸、川椒各三錢,錦大黃四錢,共研細末,分作四服。每服用井水一滿茶碗。煎至十分之七,人降真香細末四分。須月初旬頭,五更空心煎服,午時再服,覆被取汗。軟帛拭之,恐有細蟲,即焚其帛。瀉下惡物,即遠棄僻處,免致害人。後再調理。且衣服器皿,皆能觸染,亦須謹防。又病婦思男,病男思婦。睹面即防觸染。元虛體倦腹飢之人,亦勿入其家,以正虛邪更易湊也。能慎七情六氣,酒色勞倦,正足則邪難侵。當與邪瘵乾血勞參看。驗勞蟲法
用乳香焚薰患者手背,以帛密覆其上.良久揭看,若手背有毛長至寸許,白黃色可治,紅者難治,青黑即死。薰至一二時無毛者,非也。灸勞蟲法
以癸亥日二更時,解去下體衣服,直身平立,腰上兩旁微陷處,謂之腰眼,用筆蘸墨點定,然後和衣臥床,惟留灸處灼小艾炷七壯。勞蟲或吐或瀉而出,即遠棄僻處,不傳而安。但灸須兼溫和之天。

序言

中醫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與智慧的結晶,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肇自岐黃,源流近現代,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方法(鄧:科學)。近代國運衰殤,列強人侵。西學東漸,建立在解剖學與生理學基礎之上的西方醫學,亦隨之傳人中國,與中國固有的傳統醫學發生了碰撞與交融。
民國時期是我國社會與意識形態嬗變的一個時期。我國醫學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在日益激化的中西醫學論爭中,因西方醫學生動清楚,病原可見,病理可查,而中醫學植根於中華文化,為天人相應之整體觀的複雜性科學,理論淵深。在民族虛無主義思想影響下,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醫學持輕視甚至反對態度,認為中醫學已落後於時代。是玄而無據的騙人把戲,故主張以西醫徹底取代中醫。引致廢止中醫的思潮此起彼伏,不斷地摧殘、侵蝕著有幾千年優良傳統的中醫學的根基。這股反動逆流亦曾製造各種障礙阻撓中醫學術的傳承與發展,甚至公然企圖以行政手段消滅中醫。為了挽救中華民族這份寶貴的醫藥文化遺產,中醫界學人進行了長期的頑強抗爭,從聯誼請願到宣傳呼籲。從著書弘道到撰文辯駁,從辦醫刊建學校到函授課徒,這些中醫學界的領跑者,好像一面面的旗幟,砥柱中流,開展的各種形式的申斥與抗爭難以計數。古老而又青春的中醫學雖然經歷了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歲月,但從中也獲得了學術創新與發展的新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