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4—1988,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
1988—1991,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師從張憲文教授,獲碩士學位。
1991—1994,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師從茅家琦教授,獲博士學位。
1994年8月,留南京大學歷史系工作。
1997年3月聘為副教授。
2005年11月聘為教授。
2006年3月成為博士生導師。
曾在澳大利亞、美國、台灣訪學。
2007年5月至6月,在中共中央黨校“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學習。
2012年12月15日至2013年12月18日,奉中組部委派,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掛職擔任副市長。
現為南京歷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副所長,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南京青年社會科學家聯合會常務理事,海南三亞疍家文化協會副會長。
主要貢獻
發表論文
1、 從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公債看上海資本家和國民黨政權結合的原因,《陋銘理論家》,1990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1990年第6期全文轉載。張生。
2、 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人口問題,《安徽人口》,1991年第2期。張生。
3、 論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鹽稅改革,《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張生。
4、 棗宜會戰中蔣介石水淹日軍計畫的破產,《軍事歷史》,1992年第3期。張生。
5、 南京國民政府政治體制的分析,《寧夏學刊》,1992年第3期。張生、康永。
6、 近十年香港中華民國史研究概況,《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2年第7期全文轉載。張生、張連紅。
7、 史學研究要為現代化建設服務,《文匯報》,1992年11月16日,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1992年第12期全文轉載。方之光、張生。
8、 二三十年代的南京人口,《南京史志》,1992年第1、2期合刊。張生、陳國強。
9、 宋美齡在台跟蔣介石共同生活的日子,《民國春秋》,1992年第4期。張生。
10、 斷送宋子文政治生命的黃金風潮案,《民國春秋》,1993年第1期。張生。
11、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關稅改革述評,《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張生。
12、 一代美人胡蝶,(台灣)《中外雜誌》,1994年1月。張生。
13、 以“書生名士”出現的政治人物——記左舜生,《民國春秋》,1994年第1期。張生。
14、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一次殲滅戰,《軍事歷史》,1994年第1期。張生。
15、 美國曾計畫在台灣搞“政變”——孫立人案“背後”的真相,《民國春秋》,1994年第4期。張生。
16、 南京區域現代化應注意的幾個路向,《南京大學學報》,江蘇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專輯,1995年。張生。
17、 試論孫中山早年的重農思想,《江海學刊》,1997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7年第11期全文複印。餘明俠、張生。
18、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印花稅述評(1927—1937年),《蘇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張生。
19、 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關稅政策與實踐述評,《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8年第5期全文複印。張生
20、 南京國民政府稅收的總體透視(1927~1937),《江海學刊》,1999年第4期。張生。
21、 試論南京國民政府的政策取向和操作後果,《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張生。
22、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中央預算述論,《南京大學學報》,民國研究第5輯,2000年。張生。
23、 從理性層次來研究民國時期的財政——讀《整合與互動——民國時期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述評》,《南京大學學報》,民國研究第5輯,2000年。張生。
24、 國民精神總動員緣起析論,《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張生、周宗根。
25、 第四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人大《中國現代史》2001年第9期全文轉載。陳謙平、陳紅民、張生。
26、 實體民主與程式民主的歷史觀照——中共抗日根據地民主實踐透視,《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人大《中國現代史》2001年第9期全文轉載。張生。
27、 孫中山早年的重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辛亥革命與中國現代化道路》,南京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柴林、張生。
28、 西學東漸背景下的教會大學——以金陵大學為中心的觀察,《文史知識》,2002年第5期。張生。
29、 日本侵華模式初探——以“華北事變”為中心,《民國檔案》,2002年第2期。人大《中國現代史》2002年第10期全文轉載。張生、盧文華。
30、 鈕先銘在南京大屠殺中的傳奇經歷,《鐘山風雨》,2003年第1期。張生
31、 蔣介石對汪精衛投敵遲未公開定性與原因探析,《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中國現代史》2003年第9期全文轉載。張生、柴林。
32、 第二次中華民國史中青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張生。
33、 論抗戰時期中共對華東日偽關係的離間和利用,陳謙平主編《中華民國史新論》(政治?中外關係?人物卷),三聯書店,2003年。張生。
34、 抗戰時期法幣的特殊角色述論,《民國檔案》,2003年第4期。孔慶國、張生。
35、 博弈論視角下的盧溝橋事變,《安徽史學》,2004年第3期。張守剛、張生
36、 論汪偽對國民黨政治符號的爭奪,《抗日戰爭研究》,2005年第2期,張生。獨立。人大《中國現代史》2005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7、 德國檔案中的南京大屠殺,《抗日戰爭研究》,2005年第4期。
38、 文化抗戰:戰時中國的高等教育,《河南教育》,2006年第1期。張生、蘇艷萍。
39、 從南京大屠殺看中國抗戰前途——南京西方人士的觀察和預判,《民國檔案》,2006年第4期,張生。
40、 周佛海日記透露的內心世界,《鐘山風雨》,2006年第5期。張生。
41、 一個教會大學校長的生存狀態——陳裕光治理金陵大學述評,《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平欲曉、張生。
42、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德國視角”——以德國外交檔案為中心,《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張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2期轉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3期轉摘。
43、 從南京大屠殺的發生看日軍的戰略時機選擇——以日方思慮為中心的考察,《南京師大學報》,2007年第6期,張生。
44、東京審判南京大屠殺案的辯護——以控、辯雙方質證為中心的考察,《抗日戰爭研究》,2008年第4期。張生、翟意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43、「一九三七年の選択--性格と運命「周仏海日記」解読」,(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會編:「中國21」Vol.31 特集「帝國の周辺--対日協力政権・植民地・同盟國」,東方書店,2009.5 ,第173-189頁,張生。)
44、中國紅十字運動研究芻議,《史學月刊》,2009年第9期。
45、南京大屠殺受害者PTSD初步研究,《抗日戰爭研究》,2009年第4期。張生。
46、一九二三年關余危機與廣州大本營外交之嬗變,《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張生、陳志剛。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1年第4期全文轉載。
47、南京大屠殺史實,不容否認,《光明日報》,2012年2月28日,第11版。
48、美國文本記錄的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2012年第5期。張生
49、抗戰初期美國在華撤僑撤軍決策與行動,《安徽史學》2013年第6期。陳志剛、張生。
在《歷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論著10餘種(含合作)。主持、參與各類學術研究項目10餘項。擔任《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副主編。
著作
1、 《江蘇民國時期出版史》,參加,30000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2、 《蔣介石的十大戰將》,參加,30000字,台灣先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 《中國敵後戰場》,中國青年出版社,第一作者,100000字,1996年。
4、 《抗戰中的國際友人》,河南文藝出版社,參加,10000字,1997年。
5、 《魏特琳傳》,南京出版社,參加,30000字,2001年1月。
6、 《南京國民政府的稅收(1927—1937)》,南京出版社,專著,220000字,2001年1月。2001年第6輯《民國研究》發表陳謙平教授書評《〈南京國民政府的稅收(1927-1937)〉讀後》
7、 《中華民國史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參加,10000字。
8、 《金陵大學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作者,110000字。
9、 《追尋辛亥》,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編委、作者,10000字。
10、《日偽關係研究——以華東地區為中心》,南京出版社,2003年12月,專著,300000字。2005年第1期《抗日戰爭研究》發表張連紅教授發表的書評《華東地區日偽關係的實像——張生等著<日偽關係研究——以華東地區為中心>讀後》。
11、《中國通史教程(現代卷)》第三版,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主編,414000萬字。
12、《佛門避難記》,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編注,獨立,110000字。
13、《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江蘇人民出版社、鳳凰出版社,2005年7月、2006年1月,2007年11月,已出55冊,副主編,3000萬字。
14、《中華民國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300000字。
15、《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上下冊,鳳凰出版社2012年。2012年《南大人文社科》第5期發表了龐秀慧書評《何為南京大屠殺——簡談《南京大屠殺史研究》。2012年《抗日戰爭研究》第4期發表了張連紅教授書評《<南京大屠殺史研究>讀後》。
研究項目
1、 中華民國史,國家社科九五重點項目,主要參加者。
2、 華東地區日偽關係研究,台灣金禾出版社郭俊鉌先生提供,主持。
3、 “國民精神總動員”研究,第4屆台灣中流文教基金會。主持。
4、 抗日戰爭初期東北亞外交關係及對中國抗戰之影響,1999年南京大學笹川良一優秀青年基金。主持。
5、 日偽在華東統治研究(1937—1945),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主要參加者。
6、 金陵大學史,南京金陵大學校友會,主要參加者。
7、 抗戰前後國民政府開發西部研究,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主要參加者。
8、 南京大屠殺資料彙編,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江蘇省政府,副主編。
9、 華東地區日偽關係研究,教育部2003年度博士點基金。主持。
10、民國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攻關項目,主要參加者。
11、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西方在寧人士,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主持。
獲獎記錄
1、 1993年2月獲笹川良一獎學金一等獎。
2、 1993年11月獲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獎學金一等獎。
3、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關稅改革述評》1995年3月獲江蘇省歷史學會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證書第38號。
4、 1996年9月獲南京大學獎教金三等獎。
5、 1997年6月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希望之星獎。
6、 1998年5月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
7、 《魏特琳傳》2003年獲第七次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2年獲南京市“五個一工程獎”。
8、 《中華民國史大辭典》2003年12月獲第七次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9、 2004年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10、《日偽關係研究——以華東地區為中心》獲第五屆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
11、《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獲得首屆“南京市十大文化精品”獎、第20屆華東地區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圖書特等獎。
12、《中華民國史》獲得第十屆江蘇省優秀圖書一等獎,第十屆江蘇省社科一等獎。
13、2007年入選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14、2008年:12月入選南京大學首屆“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
2009年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12年獲得“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卓越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