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2年1月11日,張沛出生在江蘇鎮江一個小職員家庭,自幼酷愛閱讀文學著作,14歲便在《江蘇日報》發表了充滿抗日救國激情的詩歌《百靈廟的讚歌》,從此作為家中獨子的他,便毅然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從西安通往延安的八百里崎嶇不平的黃土路上,出現了一幅壯觀的歷史圖景:來自全國各地的男女青年,連綿不斷地奔向革命聖地,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
張沛也融入了這浩浩蕩蕩的萬人大洪流,來到嚮往已久的寶塔山。他在抗大第4期學習結束後,一度任八路軍120師358旅政治部宣傳幹事,不久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
1940年春,八路軍接管綏德縣,獲得一部平版印刷機,旅長王震決定創辦《抗戰報》,張沛擔任主編,這年他剛滿18歲。
1946年初,隨著抗戰勝利,國共雙方和美國方面三方組成的“軍事調停執行部(軍調部)在北平成立,由中共代表葉劍英、李克農領導,創辦了《北平解放報》。張沛從延安調到北平,參加此新創刊報紙的編輯工作。該報出版不久發行量即達5萬份,在平津地區影響很大。
當年5月,《北平解放報》被國民黨查封,張沛轉入軍調部短暫工作後,於10月調往哈爾濱,參加《東北日報》編輯部的工作。
在《東北日報》工作期間,張沛深入前線,一手拿槍,一手執筆。1946年12月到1947年1月,他在零下40度嚴寒中,隨東北野戰軍二縱隊從遼西渡過松花江,參加了“一下江南”的戰役報導。他所撰寫的《遼吉前線記行》《暴政與反暴政》《民眾是靠山》等戰地通訊,顯示了我黨我軍在戰爭中的強大生命力,鼓舞了士氣,振奮了民心。
1949年,張沛作為東北記者團團長來到北京,到懷仁堂採訪第一屆全國政協開幕式,並登上天安門城樓,與領袖共同見證了開國盛況。他采寫的《開國盛典初記》《開國盛典再記》等文章,讓讀者目睹了新中國誕生的盛況。
韓戰爆發後,《東北日報》以大量篇幅報導戰爭進程。1951年7月,張沛作為赴朝鮮採訪的中外記者團團長,率領10多名中外著名記者進入韓戰前線。
從朝鮮回國後,張沛於1951年10月擔任《東北日報》總編輯,後任社長,時年29歲。
他擔任領導工作期間,正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東北日報》緊緊抓住宣傳要點,圍繞鞍山的三大工程、海州露天礦等國家重點工程做了連續有力的報導,推出了先進工人典型王崇倫的報導,產生廣泛影響。
1954年8月至1979年4月,張沛調人民日報社工作,先後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室主任、工業部主任、國內部主任、編委。張沛在《人民日報》工作期間,策劃組織了一系列重點的經濟報導。他主持完成的報導《大白菜上了〈人民日報〉》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表揚。
建國十周年前夕,1959年9月27日,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散文《華燈初放的天安門》,文筆抒情流暢,革命感情深厚,激勵著廣大讀者。這篇文章,被廣泛轉載,並被選入1961年的中學課本,傳頌四方。
1959年後,歷任《人民日報》編委和總編室、國內部、工商部、經濟部主任,建築材料工業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中國建材》主編,《經濟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中國市場出版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總編輯,中國經濟記者協會會長。獲“新聞工作50年”貢獻榮譽獎。
1982年,張沛和老領導安崗一起,參加創辦《經濟日報》,並任副總編輯。在全社同志的齊心努力下,這份在防震棚里創刊的報紙,很快辦成了具有全國性影響的中央級大報。
80年代末,有人非議深圳特區的改革。張沛再次出發採訪,於1992年2月7日在《經濟日報》上發表《深圳的崛起——一項大政策的成功》。同年4月11日,他又與人合作,發表《深圳·大鵬灣·鹽田港》。這兩篇都是在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之前,充分讚揚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報導。
1985年,在《經濟日報》工作期間,張沛還主持創辦了《中國企業家》雜誌,並擔任首屆社長。他注重大力宣傳國內外優秀企業家的成功經驗,介紹現代企業的管理方法,著力支持和培養中國的企業家群體,為我國企業的快速成長起到了推動作用。
主要著作
編著文集《一個生產的城市》、《中歐旅蹤》、《大路集》、《美國漫筆》,詩集《延安晨歌》等。
人物逝世
2018年1月9日,張沛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