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專家
張曉鵬,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獲醫學學士學位, 1987年獲放射診斷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外科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影像診斷工作。1989年-1990年赴日本名古屋藤田保健衛生大學研修。1982年12月~1984年8月工作於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1987年7月~2000年7月工作於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醫院。2000年8月至今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工作,2001年任醫學影像科主任至今,2006年-2011年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療副院長。
兼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常委及腹部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理事,北京抗癌協會理事。擔任《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中國醫學影像技術》雜誌副主編,《中華胃腸外科雜誌》、《中華放射學雜誌》、《中華結直腸疾病雜誌》等多種雜誌編委及通訊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高級技術職稱評審專家。2008年北京市“十百千”衛生人才十層次人選,2011年北京市衛生系統高層次衛生技術人才學科帶頭人。
張曉鵬教授長期從事影像診斷相關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在X線、CT與MRI診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以胃癌、直腸癌、乳腺癌、胰腺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宮頸癌等常見惡性實體腫瘤為中心,深入開展了綜合套用多種影像手段進行診斷、分期及療效評價的研究工作。
張曉鵬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腫瘤療效評價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先後建立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在腫瘤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的臨床評效模型,明確了評效指標及時間窗。在國際上首次將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套用於胃腸道癌肝轉移及胃腸間質瘤的早期評效,在國內率先將DWI套用於直腸癌、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的早期評效,為實現惡性腫瘤療效的早期、定量評價奠定基礎。在國際和國內較早開展食管癌、婦科惡性腫瘤、肺癌和椎體轉移瘤等DWI在體部常見惡性腫瘤診斷與療效評價研究,為腫瘤影像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張曉鵬教授的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的影像學雜誌和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並被國際雜誌多次引用,研究團隊也因此受邀在世界分子影像大會(World Molecular Imaging Congress)上發言,成為第一位在世界分子影像大會發言的中國人。
張曉鵬教授在胃腸道影像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長期致力於該領域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完善並發展了胃腸道雙對比造影的理論基礎和技術規範,並早在1996年出版了《胃癌的X線診斷》,為胃腸道影像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在國內率先套用CT進行胃腸道影像診斷,早在2001年即出版了國內第一部關於胃腸道CT診斷的著作《胃腸道CT診斷學》。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系統研究,倡導和推動了科學規範的胃腸道影像檢查診斷體系的建立。
張曉鵬教授以敏銳視角及探索精神,預見到CT能譜這一技術革新將會帶來的影像知識和思維層面的變革。他帶領自已的研究團隊,用自己前沿的研究和實踐基礎指明了CT能譜成像在臨床診斷中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引領了這一新技術的套用研究和探索。
張曉鵬教授一直重視醫學圖像信息的數位化建設,早在2001年便全面建成PACS系統,在國內較早實現了醫學影像資料的數位化管理。建立的醫學圖像存儲資料庫不僅為培養影像人才提供了豐富寶貴的教學資源,更為醫學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態、完整的影像數據基礎。
作為學科帶頭人,張曉鵬教授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子課題、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首都醫學發展科研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項目“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惡性腫瘤診斷及療效評價中的套用研究”以第一完成人獲2009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二等獎;項目“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惡性腫瘤診斷及療效評價的套用研究”以第一完成人獲2011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截至2011年,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專業論文190餘篇,主要研究成果發表在Radiology, European Rad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等國際權威專業期刊和RSNA, ECR, ISMRM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單篇論文最高引用次數達110餘次。主編專著2部,主譯專著1部,參編專著及影像專業教材10餘部。
張曉鵬教授已擔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學影像教研室主任十年有餘,並且曾經擔任過主管教學的院長助理。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腫瘤影像教學工作,積極探索出適應不同層面、不同專業學習人員要求的多層面、多模式的綜合腫瘤影像教學體系,獲得了2008年北京大學教學成果獎,他本人被評為2012年北京大學醫學部師德先進個人,2002、2006年度北京大學優秀教師。目前,他已培養博士生16名,碩士生11名。他的學生大多已成為業務骨幹,獲得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優秀教學管理獎,多人參加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並取得優秀成績。
作為中國抗癌協會主任委員,張曉鵬教授始終倡導全國影像學科建設,在他的推動下,成立了地方影像專業委員會。多次成功舉辦全國腫瘤影像學術大會和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胃腸道影像診斷新進展"和“MRI及其功能成像在腫瘤診治中的套用進展”學習班等,為廣大腫瘤影像醫學工作者和科研人員提供多學科發展、交流的平台。每月組織腫瘤影像讀片會,成功搭建了傳播基於精細影像徵象分析的診斷理念的大講台;並通過中國抗癌協會組織全國腫瘤影像巡講,普及腫瘤影像理念,確立及推進腫瘤規範化診療的進程,促進全國範圍腫瘤影像專業水平的提升,極大的推動了我國腫瘤影像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擔任醫療副院長期間,張曉鵬教授在醫院發展目標構建、醫療品質管理、市場戰略、績效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建設和諧醫院積極探索並取得實效,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作為衛生部人才中心專家,他在“中國高級醫院管理培訓項目”上關於醫療管理團隊建設的講座贏得一致好評。
復旦大學高教所碩士生導師
張曉鵬,1985 年獲華東師大教育學碩士學位,1990 年起任中國比較教育學會理事。現為復旦大學高教所碩士生導師。編著及譯著多部,發表論譯文200餘篇。曾系統探討“教育的辯證邏輯”問題,最早提出並從多學科的維度較為充分地論證了學習範疇是整個教育學體系“大廈的基石”;率先將統計學上的因果優先性分析法套用於教育經濟學研究;早年有關高等學校教學與科研關係、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及發展速度等問題的論文,在高教界曾有較大影響。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工程師
張曉鵬,男,漢族,1976年6月出生,碩士,工程師。現任山西省電力公司晉中供電分公司繼電保護自動化所自動化專工。 他於1997年7月從北京農業工程大學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畢業後,被分配至晉中供電分公司繼電保護工區從事保護調試工作,由保護班普通班員逐步成長為技術員、副班長、班長。在2006年山西省電力公司舉辦的繼電保護知識競賽活動中取得個人第六名的好成績,並獲得“技術能手”稱號。2007年10月起任繼電保護自動化所繼電保護自動化專工。參加工作至今,他出色地完成了春檢、日常維護、大修、技改、基建等各項工作,擔任保護所自動化專工後,組織構建了保護所自動化專業架構,主持編寫了自動化專業相關規章制度、檢驗辦法等,為保護所自動化專業的順利運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努力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科技攻關、技術創新等活動,2007年參加了省公司重點科技項目《范村110KV數位化變電站建設》的研究,並擔任該項目保護部分負責人。現在該項目進展順利,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2008年底將作為山西省第一座數位化變電站正式投產運行。他曾先後榮獲山西省電力公司2000年安全生產先進個人、2005、2007年度繼電保護先進個人;晉中供電分公司2004、2007年度“青年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