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明,男,1959年12月5日 出生於南京。畢業於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1989年畢業於蘇州美專,2009年獲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專業學位。
2004年中國畫《耕讀人家》獲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銅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9年作品《香雪》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出版有《當代美術家精品集——張明》、《張明中國畫作品集》、《烏克蘭日記——張明烏克蘭寫生紀行》等專集、專著。
歷任蘇州市平江區文化館文藝部創作員、江楓畫院院長等職。2003年進入高校後,歷任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副主任、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數藝系造型基礎部主任、二維動畫專業方向學科帶頭人。
(2013年9月即將調任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專業從事中國畫教學與創作,調動手續正在辦理當中)
藝術經歷
主要展覽(參展)作品與獲獎介紹:
《雲南組畫》 | 1991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 | 優秀獎 |
《老 房 子》 | 1998年首屆江蘇省美術節作品展 | |
《漫天秋色霜染成》 | 2001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 | 佳作獎 |
《秦嶺深處》 | 1998年首屆江蘇省山水畫作品展 | |
《塬上秋早》 | 2001年第二屆江蘇省山水畫作品展 | 銀 獎 |
《秋 韻》 | 2005年江蘇省文聯“美在新江蘇”採風 | 佳作獎 |
《曉霜漸濃意更清》 | 2003年江蘇百家作品展 | |
《秋 聲 賦》 | 1998年第四屆中國當代工筆畫大展 | 優秀獎 |
《龍 騰》 | 2001年第五屆全國體育美術作品展 | |
《苗嶺的早晨》 | 2002年第六屆全國水彩、粉畫展 | |
《正 午》 | 2002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 |
《流金歲月》 | 2003年中國首屆粉畫藝術展 | 優秀獎 中國粉畫藝術館收藏 |
《暗香浮動》 | 2005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提名展 | 優秀獎 |
《耕讀人家》 | 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展 | 銅 獎 中國美術館收藏 |
《香 雪》 | 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 |
《大地情歌》 | 2011年百家金陵中國畫展 | |
《四季晶華》 | 2009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 | |
《香 雪》 | 2009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 | |
《雨 中》等 | 2010年新吳門畫派歐洲六國巡迴展 |
2005年 作品被選送韓國、日本作《今日中國之美術》世界巡迴展
2006年 於水天堂藝術館舉辦《張明中國畫小品展》
2007年 參加蘇州國畫院《新吳門畫派作品晉京展》並作全國巡迴展覽 (南京、上海)
2008年 於吳風雅頌美術館舉辦《張明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 參加常州畫院舉辦的第五屆《水墨江南——美術雙年展》
2012年 在上海圖書館舉辦《心繫江南黃葉情——張明中國畫作品展》
2013年在上海紅蔓堂舉辦《張明精品畫展》
藝術風格
張明的作品貼近生活,他的藝術靈感來源於他生活的江南,那些古街幽巷、斷垣殘壁、深院老樹,一經他的畫筆梳理,無序的景象頃刻主次分明,透出盎然生機,撩撥無數人的情懷。
張明的工筆重彩風景畫,雖然是國畫,但吸收了西畫的明暗、光影和色彩,逼近照相寫實,而局部又進行了虛化處理。他的作品貼近生活,師法自然,用精湛細膩的藝術手法去再現客觀世界,其表現形式和繪畫手法是當今主流藝術形式的典型。
在張明的作品中,最被人讚譽的是他的銀杏系列作品。工整細密,敷設重色,採用工筆重彩畫法,圖式清晰,常結合古樸自然的農家院落、小橋流水一起構圖,前後相襯,遠近之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色彩明亮,畫中的杏葉更以它特殊的扇面形狀和和通透的亮黃色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讓人印象深刻。
對於張明來說,藝術不是消遣,而是人類最真實的詩情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越來越顯示出了強烈的現實力量和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從畫裡流露出來的不僅僅是一種寧靜淳樸的鄉土之美,而是更深沉更廣闊的、整個人類的戀歌與鄉愁。
文論
文論一
一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明的工筆重彩畫,吸收了西畫的明暗、光影和色彩、寫實而又抒情,對(畫面)局部進行了虛化處理。其特點主要是崇尚文雅、注重人品、追求逸趣,講究筆墨的變化又在藝術觀念、題材和風格上有所創新。
二
尚輝(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美術》雜誌執行主編):
張明幾乎是把農家靜物擴大到農家小院,他酷愛描繪吳門深秋的銀杏,金黃色的葉片因光照角度及空間透視而呈現微妙的色調變化,而農家幽深的木屋、磨光了的石階都被畫家絲絲入扣地刻畫出來。張明的工筆風景雖具有西方風景的觀看方式,但是在審美意境上依然追求東方神韻,尤其是他的色調渲染保留了較多的水墨自然滲化的成分與灑脫飄逸的筆致,更體現出吳門畫家所共同具備的秀雅溫潤的藝術特徵。
三
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明,在一片迷離虛幻中一粉牆黛瓦、漁舟梨花,營造一份獨有的詩意。(與其他畫家)個性差異很大,個人手法及藝術面目突出,實際上意味著一種成熟,或者說,已具有某種程式化的傾向。
四
孫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20世紀以來,蘇州地方仍是令人矚目的文人薈萃之地,我深感到蘇州中國畫家群體實力強大。老畫家之外,又湧現出更多的青年才俊,如張明等以及其他多位後起之秀。
(以上評論均摘自《傳承與創新——吳門畫派論壇》一書,蘇州國畫院編,古吳軒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書號:ISBN978—7—80733—923—6)
五
陳佩秋(著名中國畫家、藝術鑑賞家、評論家)
張明作品既有光色,又有點線面,是我學習的老師。(在張明中國畫作品集上的題字)
文論二
一
心繫江南黃葉村
——談張明的圖式語言
人們對視覺圖像的評判依據,往往是根據各自的閱讀經驗有所異同。而經驗多少又烙下了時代的文化印記。秦漢至清代的傳統文化,五四至民國時期新舊交雜的文化,50年代到文革前的革命文化,七、八十年代的寫實主義文化,當前流行的多元文化……背景不同,對視覺圖像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張明顯然受寫實繪畫的影響,他的作品貼近生活,師法自然。其表現形式和繪畫手法是當今主流文化形式的典型。用精湛細膩的藝術手法去再現客觀世界,仍是當前最被接受,客群面最廣的形式。正因為圖式標準清晰,所以成為歷屆國展作品的主體語式。近些年湧出一大批具有實力的丹青高手,都是先從寫實繪畫入手,再各領風騷。張明亦然。
在第十屆全國美展中,張明的中國畫作品《耕讀人家》獲得銅獎,張明也因此被圈內關注。以杏樹老宅為母題,他曾畫了無數相同題材的作品,不乏精妙之作。在他當初的探索實驗階段,張明熬過了多少個無緒之夜,路漫漫總不見風景。其實,寫實繪畫的技術手段不是糾結的根本,因為,技術有涯,努力就能登高。藝術語境這座高峰,如悟道不明,枉費心力體力終不達。張明深諳此道,在不斷完善技術的同時,他更加注重藝術語境的營造和表達。
在張明的中國畫作品中,表現“形式”、“程式”已非古法有之而有所創新。他汲取了西畫的構圖、光色、氣氛的營造方法,極注重整體的形式和肌理的天然性。綿密意象的鋪陳、排列、組合,層層疊疊,多姿多彩,紊而不亂。一石一瓦、一草一木,皆一筆一划、層層皴染,一招一式都傾注真情,不矯情做作。他取西畫之道,傳中國畫之神,把原本斷垣殘壁的苦楚表象,經過虛實相生、黑白有致的處理,將畫面營造出一派古樸自然、意象詭譎,具有新穎的視覺效果。這種深蘊著中國文化意境的畫面已遠遠超過了繪畫作品本身而深深感染著我們。
張明早期的作品曾專注描繪江、浙、皖民居。或許是同根同源的江南情結,他的視角敏感而多情,總能在尋常處發現非常。古街幽巷,斷垣殘壁,深院陋宅,任何景象凡能入目就能入畫。往往常人不屑的具體,一堵破牆,一段殘徑,一棵老樹,一束野草......只要經他梳理,無序的景物頃刻主次分明,透出盎然的生機。他細膩而豐富的情感能透過表象去察覺到生命萌動的跡象,因此他的畫總能恰如其分的至理煽情,撩撥無數性情中人懷舊依依。
在張明的作品中,最被人讚譽的是他的銀杏系列。每當金秋季節,踏上金庭古鎮,放眼東山、西山,你就會被遍地的金黃色的杏葉所震撼,粉牆黛瓦的農舍閃隱其中,滿地落葉任由鋪蓋,在金燦燦的黃葉間,農家有了期待,畫家也有了期待。
風景如畫,但未必入畫。我看過許多畫家畫黃葉村,他們總希望把視覺激動定格成永恆的畫面。但結果總是空嘆“手不隨心”,想努力再現真實反倒不真實,被客觀真實所迷惑。張明則不同,他在努力表現主題真實的同時,始終不忘記繪畫的表現性和抒情性,極其注重繪畫意境的營造,並作出主觀審美的圖式表達。他所追求的是人文體驗的真實,而非自然主義的真實。這種人文體驗的真實是經過過濾篩選後留給畫家的烙印。
張明非常聰明地保留了寫實主義繪畫的優點,再添上主觀的情愫之光,用獨特的形式語言去表達出他的審美意趣。他著墨於主題從不吝嗇,極盡耐心地細細描繪。次要部分則虛化淡然甘盡綠葉之責。特別是他筆下的杏樹,層層盡染,杏黃色豐富而透明。被他用工筆繪畫手法重新演繹的逆光效果使得陽光仿佛穿透林間繁葉,金光閃閃讓人眩目。他的繪畫語言已遠遠超越了自然主義的攝影效果。他把藝術的理想深深嵌入畫面,其境其情在抒情的曲調中慢慢散發出詩意般的芬香。當繪畫能引人入勝般的生髮聯想,作者創作的意圖也被圓滿傳遞了。
一個成熟的畫家不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嫻熟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在原生態中善於發現特別的情趣,在不失原味的基礎上把這種情趣雕琢成藝術的圖式,這種圖式既能悅目,又能賞心,美學向眾的價值就充分體現了。願心繫黃葉村的張明,始終堅信,風景這邊獨好!
周矩敏
2012元月於聽楓園(周矩敏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蘇州市美協主席,國畫院院長,蘇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
二
重意尚情繪家園
在水墨氤氳的山巒澗水和“披麻”、“折帶”所編織的傳統山水畫程式中,張明的畫令人耳目一新!
人們讀畫,習慣於以自己既已形成的對不同畫種的固定格式來“對應”眼前的作品,當作品的樣式和表現形式無法和原有的儲存“連結”時,總是不甘心地努力尋找它們之間的相類性,然後再從中作出一個歸類的選擇。讀張明的山水畫,是對自己所具有的關於繪畫樣式和畫種概念的詰問,因為他的畫解構了傳統的閱讀語序,挑戰了人們對繪畫的理解!
那些由彩墨烘染的雲煙光影、五彩雲石堆砌的堤壩小徑、繽紛秋葉渲染的農家小院所呈現的畫面,究竟是油畫、水粉畫、色粉畫、水彩畫還是中國畫?從表面上看,很難將張明的畫進行歸類。因為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他選擇了中國畫特有的毛筆和宣紙,在繪畫的樣式上,他採用了傳統的中國畫的形式,甚至在顏色和題款印章上都源自中國畫的傳統。然而,透過這些中國畫固有的傳統元素,在表現上他卻大膽運用了西方的語彙。《午後》的陽光在斑駁的老牆上所形成的陸離光暈、《溪流》的波光和橋面上蒸騰的霧氣、《正午》中天晃眼的陽光和烈日下暴曬的卵石街道,使人不由得想起莫奈的《日出印象》,仿佛置身於異國他鄉的畫家們所營造的光影和色彩之中。
張明筆下那閃爍著夢幻般的光影和跳動著斑斕色彩的山水畫讓人為之一振!當那些飛舞的彩葉撥動讀者心弦的時候,原本對繪畫樣式和畫種概念的疑慮也就隨著畫面中蒸騰的霧氣煙消雲散,只覺得神清氣爽。人們在觀賞之餘不由得驚嘆:張明用自己紮實的造型能力、豐富的表現語彙和牧歌般的田園畫面對繪畫的“程式”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詮釋!
藝術創作的理想境界是不斷地開拓創新,創新意味著不斷地自我否定。醇厚的傳統功力和清新雅麗的畫風為張明多次贏得了全國及省級美展的大獎,然而已有的成績並不能羈絆他在創作之路上前行的腳步,他孜孜不倦地嘗試將西方繪畫語彙融入到中國山水畫的形式中,義無反顧地走一條西為中用的險途。
創新的動力來源於他的膽識和學養。膽識基於張明對繪畫本體規律的充分認識和對中西繪畫技巧的精熟駕馭,而學養則與他謙和的人生態度和勤奮的治學精神緊密相連。
張明為人坦誠,恭和謙讓,雖然在藝術創作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但他從未放鬆過對藝術高峰的攀登。如今,他又從一個新的高度出發,嘗試以單純的水墨表現田園小景、壟溝阡陌、垛草庭院。《寫生》系列小品畫以濃郁的中國水墨意蘊傳達了特有的牧歌詩境,同時傾訴了現代都市人對麥草和泥土芳香的鐘情。在閱讀了他過去的藝術心路之後,我們更期待傾聽他未來的心聲。可以預言,未來的藝術之路對他將更加寬廣!
袁牧
於蘇州城東墨軒
(袁 牧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