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敏媛 1935年出生,原瀋陽鐵路局客運段第12次列車第一任列車長,1960年省勞動模範。1959年7月,列車行駛途中遭遇特大洪水,她機智果敢,科學組織指揮,保護了列車和乘客的安全,其先進事跡被拍攝成電影《12次列車》傳遍祖國大地。
主要事跡
瀋陽鐵路局客運系統飄揚著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幟,它就是被譽為“英雄列車”的瀋陽北至北京(現為瀋陽北—廣州東)T11/12次列車。12次列車從1959年7月22日戰勝洪水算起,至今已經歷了48年光輝歲月。伴隨著時代的腳步,“英雄列車”的紅旗越來越鮮艷,12次列車堅持人民鐵路為人民服務宗旨,“一心想著旅客,一切為了旅客”的精神已成為推動和諧沈局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12次列車的英雄壯舉
1959年7月21日晚,由瀋陽開往北京的12次特別快車於22時35分正點發車。列車迎著灑灑落落的雨點前進,正點到達北京的時間應該是次日上午10時45分。瀋陽客運段北京車隊的“三八紅旗包乘組”擔當著此次列車的執乘任務,列車長由20歲出頭的張敏媛與李桂芹擔任。
7月22日拂曉,錦州以北地區的上空依舊是烏雲密布、大雨傍沱,這裡已經連降暴雨數日,並造成多處地區河水泛濫。當12次列車穿過錦州到達興城之時,接到調度的命令:“前方是石河橋,列車準備緩行,時速5公里……”時間大約在5時左右,空中的雨點驟然變大,已經看不到常見的“點線”之形,完全變成了“瓢潑”之狀,如同傾盆之水從天空降落。暴風驟雨突然襲來,它發瘋似地衝撞著大地,衝擊著賓士的12次列車。司機長屏住呼吸,駕駛著機車在暴雨中緩緩行進,列車在穿越石河橋時,司機長發現前方有搖動的火光,幾名養路工人在路基上拚命地高喊著:“停車!停車!”司機長見狀,迅速緊急剎車,使12次列車的車身停在石河橋上,而車頭已經跨上了橋西一側的路基。養路工人在暴雨中告急,前方大約100米的地段,發現路基穿孔的重大險情。列車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前進了,危險太大!
大雨繼續下著,河水還在猛漲,橋下洪峰翻滾,天空漆黑如墨。列車前行有危險,停在橋面上更危險!怎么辦?緊急之中,列車長、乘警長、運轉車長和司機長紛紛跑向橋頭,用護路部隊的電話向錦州方面請示調度命令。在得到“後退”的指令後,12次列車迅速由石河橋倒退行駛,一直後退到前衛車站。在整列車體剛剛退出石河橋面之際,一股洪峰到達,將石河橋樑全部衝垮,真是好險啊! 列車退至前衛車站之際,張敏媛車長立即與車站的單站長取得聯繫,在詢問最新調度命令時,才知道通訊線路已被洪水摧毀,他們現在已與上級完全中斷了聯繫。單站長告知張敏媛:“此地的防洪形勢特別緊張,防洪指揮部早有通知,一聽到槍聲,必須立即撤離!那是山洪暴發與水庫決口的信號。”單站長話音未落,就聽見三聲槍響。張敏媛等人同時向槍聲傳來的方向望去。此時,天空漸亮,尚能看見遠處朦朦朧朧的物體,只見從西北方向湧來一片白茫茫的水牆。洪水來啦!水頭呼嘯而至,那聲音如同發瘋的猛虎在狂吼,令人驚駭。洪峰的水浪有幾層樓高,傾瀉而下,瞬間即將地面的房屋推倒蕩平。大樹被連根撥起後捲入水流,就像水面上漂浮著一顆蔥。車站附近原有一片較大的糧食倉庫,眨眼工夫已被洪水夷為平地。洪水向12次列車撲來,其勢洶湧,淹沒了車輪,扑打著車門和車廂。列車急速啟動並退出前衛車站,向身後的高坡地帶駛去。洪水追趕著列車,兩者像比賽一樣較量著速度。列車在後退的路基兩邊,有許多剛從洪水中逃出來的災民。由於山洪暴發在清晨,不少村民在睡夢中就被洪水奪去了生命。倖存者從洪水裡爬上路基,拚命地向高處跑,跑不及的人則被洪水捲走。當12次列車從突然襲來的洪水中駛向遠處的高地時,受困於洪水的災民們看到了求生的希望,掙扎的災民紛紛湧向列車……列車在後退行駛過程中,連續三次停車,並從洪水中搶救出350餘名受災的村民。
最終,12次列車停滯在一座山崗之上,這裡是綏中縣前衛地段鐵路線上的制高點。列車和旅客及災民們總算安全啦!但四周全是洪水,一望無際,他們被洪水團團包圍著,如同海洋中的孤島,與外界徹底失去了聯繫。怎么辦?洪水還會不會繼續上漲?列車在此地還要等待多久?何時才能與上級取得聯繫?這一系列的問題擺到列車長面前,使23歲的張敏媛感到責任無比重大。她平生第一次經受著身心的雙重壓力:列車上有近千人的生命安全啊!此時此刻,列車黨支部發揮出核心作用。列車黨支部決定:在當前特殊而緊急的情況下,要以列車上黨的組織為戰鬥堡壘,帶領大家團結互助,進行自救,共同戰勝洪水。瀋陽音樂學院院長李劫夫向列車黨支部建議,把旅客中的軍人和政府工作人員組織起來,召開旅客代表會議,重點照顧好老人、婦女和兒童……黨支部採納了這位老黨員的建議。
7月22日傍晚,大雨終於停了。這時候,從緊張狀態里走出來的人們,才感到又飢又渴。已經整整一天沒吃飯啦!當年的12次列車是夜間運行,列車編組中沒有餐車。列車始發時,車上的食品只有乘務人員自備作早餐用的一箱麵包。而眼下近千人的吃飯與飲水問題,已成為列車上最為突出的頭等大事。聰明能幹的列車長從下午開始,趁著雨水漸弱的間隙,組織相關人員到洪水中打撈漂浮的糧食,僅打撈出被毀糧庫中的麵粉、花生和高梁米就有2000多斤。列車只要就地取材,馬上可以解決近千人的吃飯問題。張車長急中生智,經向當地政府領導請示,同意用打撈上來的麵粉作為列車全體成員的糧食,而且是“需要多少拿多少”。於是,旅客代表會議決定組織一伙食團,成立了10個烙餅小組,到附近的上坡村,借用村民的鍋灶烙餅,從4時許一直烙了四五個小時,總共烙了800多斤白面大餅。上坡村的老百姓還給12次列車送來600多個雞蛋和一堆黃瓜,做成雞蛋湯,用水桶挑到列車上。就這樣,乘務人員在危難之中,總算把近千人的吃飯飲水問題成功解決。大家情緒穩定,耐心等待著洪水的回落和救援隊伍的到來。
7月23日上午,天空漸趨晴朗。當旅客們走出車廂發現:空中有一架飛機在盤旋,並向列車所滯留的土崗上投放懸掛物品的降落傘。大約有40多箱空投物件降落到列車的附近,上面寫著“高級餅乾,慰問旅客”的字樣,人們激動地互相轉告,興奮地大聲呼喊:“毛主席派人來啦!咱們大家有救啦!”從錦州和山海關派出去尋找失蹤列車的各路救援隊伍,終於在一片汪洋之中,找到了12次列車停泊的身影—瀋山線388公里至389公里的高坡區段間。至此,列車已經“失蹤”了近30個小時。7月24日午夜時分,被沖毀的通訊線路開始恢復正常,12次列車與前衛車站同時接到上級命令:列車明日返回瀋陽。7月25日8時30分,與洪水頑強拼搏、奮戰了3晝夜的12次列車,在一聲長鳴之後,滿載著勝利的凱歌,駛回瀋陽。
12次列車在突然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襲擊下,列車司乘人員團結一致,憑著勇敢智慧和高度責任心,與洪水搏鬥了三天三夜,全列車612名旅客及30名乘務人員全部安然無恙;從洪水中救出的350餘名災民也全部安然無恙。這場近千條生命的獲救過程,創造出新中國鐵路史上的搶險奇蹟,譜寫了一曲英雄戰歌,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心想著旅客,一切為了旅客”的高尚精神。
12次列車的英雄事跡感動了全國人民,鐵道部部長滕代遠親自簽發嘉獎令,將新中國誕生後鐵路系統的最高榮譽授給了12次列車。1960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12次列車》轟動了全國,有三億多民眾觀看了此片。從那以後,12次列車乘務員的英雄事跡和高尚精神傳遍大江南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12次列車成為全國幾乎家喻戶曉的英雄列車。
12次精神的歷史傳承
斗轉星移,近半個世紀過去了,12次列車的乘務員換了一批又一批,車型換了一次又一次,領導班子換了一任又一任,但12次的車魂沒有丟,12次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來,不斷賦予了時代內涵。
六十年代,12次列車的乘務員們高舉學雷鋒的旗幟,將助人為樂的時尚融進本職工作之中,把旅客當親人,送出站、送上車、送到家。七十年代,他們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幫旅客之所需,堅守崗位,優質服務不動搖.無論是大西北的邊疆救災還是唐山大地震,12次作為救援列車,再現當代英雄列車的風采。八十年代,他們首創全路乘務制度改革的先河,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旅客,把效益獻給國家,立志氣,鼓士氣,使旅客上車有親切感,坐車有舒適感,下車有留戀感。九十年代還是他們,從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杯開水、一個敬禮、一聲道別做起,從旅客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捕捉服務信息,把服務做到旅客開口之前,創最佳服務,建名牌列車,踐行著“一心想著旅客,一切為了旅客”的12次精神。幾十年來,12次列車就象一座熔爐,一所學校,進進出出幾千人,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敬業精神、有社會責任感的職工隊伍。
英雄列車的老前輩們每年都要回到他們曾經工作過的崗位,把昔日的光榮傳統一次又一次的傳授給新的一代。全國勞動模範李素麗曾被英雄列車的事跡所打動,她把自己獨到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技巧如涓涓細流毫無保留的注入到12次人的心中。幾十年來,在雷峰墓前,在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下,在紅岩魂的展廳中到處都留下了12次人的足跡。理想、信念、責任深深扎在每個乘務員的心裡。
英雄的12次列車與人民民眾凝聚的是魚水之情,生死之戀。趙嵐,是48年前12次列車從洪水中搶救出的一名民眾,於2006年4月與世長辭,終年74歲。他在臨終前對自己的女兒說:“是12次讓我多活了40多年,快給他們打電話,我想他們”!12次人沒有辜負老人的心愿,三八組的同志們帶著鮮花專程從瀋陽趕到前衛村看望老人,了卻了老人臨終的心愿。
12次列車的發展史整個貫穿著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集中體現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統一。12次列車不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更是引領社會風氣的火車頭,她牽動的是理想,承載的是真情。2005年3月,12次列車“三八組”獲得全國巾幗文明崗的殊榮,列車長包春霞代表“三八組”的姐妹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