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振坤(1936—1996),筆名張放,廣東興寧寧新大嶺赤沙嶺張屋人。1953年寧中中學國中畢業後,在定寧國小(現寧新中心國小)代課。1956年在縣文化館工作。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汕頭專區文工團、汕頭專區山歌劇團、梅縣地區山歌劇團擔任獨唱演員、主要演員。1976年調入梅縣地區藝術學校,任山歌科主任、教務處副主任。1988年評定為高級講師,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省音樂家協會理事、省文聯委員、省聲樂學會副秘書長、梅州市音協會長、梅州市首屆人大代表及第一、二屆政協委員。
他在中學時代就是學校的文藝活動骨幹,1956年在文化館工作期間,一邊自編自演,一邊輔導民眾文化活動,為其後來的創作演唱打下了一定的基礎。1959年在省“東方紅”音樂舞蹈史詩中擔任《讚歌》演唱,周恩來總理聽後稱讚唱得好,並親自接見了他。1980年4月,代表廣東省參加國家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民族民間唱法匯演,由其編詞曲、演唱的《歌聲飛過淡水河》、《老倆口愛唱歌》等7首歌被評為優秀節目。後由文化部組織到北京、上海、杭州等7大城市演出,受到熱烈歡迎,譽他為“客家山歌王”。中國音協主席李煥之稱其是“造詣較深的歌唱家之一”。改革開放後,應邀到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及美國、泰國、新加坡、印尼等國演唱,用山歌溝通客屬親情,開展“山歌外交”,為梅州聯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做了大量工作。他譜曲、演唱的有大型歷史歌舞《客家春秋》、電視片《山歌情》、電影《生死樹》。1995年10月,參加北京中老年戲曲匯演,榮獲“牡丹獎”。1996年9月,雖重病在廣州珠江醫院就醫,還為大型電視劇《客家女》配唱。去世前3天仍強忍疼痛,半夜起來創作山歌。
他紮根客家文化土壤之中,獻身於客家山歌事業。收集改編、創作並演唱了大量客家山歌小調、山歌劇等,出版發行個人的錄音帶、唱片和雷射唱盤30多盒,遠銷世界各地。編著的《張振坤山歌集》,廣為流傳。編寫的《唱好山歌五要素》等教材,總結了豐富經驗,培養了一大批劇團藝術骨幹。
人物生平
張振坤從小在客家山歌氛圍中長大,擁有一副好歌喉,對客家山歌產生濃厚的興趣而自學成材,可隨口唱出各式客家山歌,並得到客家民間老藝人張一鳴、梁頻寬、楊之娣等人的指導,後來受教於上海音樂學院王品素、謝沼曾等名師學習聲樂,張振坤把美聲唱法很自然地帶入了客家山歌的演唱中,為客家山歌的創新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子。1956年張振坤被調到廣東梅州興寧文化館工作,期間收集了大量的梅州客家山歌唱腔素材;1964年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1977年為電影《潮梅春光》作曲並演唱;1980年參加文化部的調演,演唱自編的《老兩口愛唱歌》等七首客家山歌,被評為優秀節目,接著在北京、上海等地巡迴演出,並在各地音樂院校講學,廣受好評,同時在梅州地區戲曲學校(今梅州市藝術學校)任音樂教師。80年代中後期始張振坤還被應邀到世界20多個國家/地區演出,因此名聲大噪,被譽為中國“客家山歌王”。1997年因病逝世,享年61歲。
代表作品
張振坤是個多產的客家文藝家,他編著有書籍《張鎮坤山歌集》(1992年出版),撰寫了多篇客家山歌的論文,創作、改編、錄製了大量的客家山歌名曲,他創作改編的《歌聲飛過淡水河》等歌曲流傳甚廣,其他比較有名的歌曲還有:《一樹難開兩樣花》、《盼望親人來團圓》、《妹子斯文蓋一村》、《買梨莫買蜂叼梨》、《門前花木四時香》、《竹葉撐船你愛來》、《敢唱山歌敢大聲》、《龍眼開花墜倒枝》、《高山嶺頂唱山歌》、《涯編竹籮裝山歌》、《阿哥戀妹唔怕難》、《老兩口愛唱歌》等等。張振坤把一生貢獻給了客家山歌,成為了傑出的客家而被後人寫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