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傑

張慶傑

張慶傑,男,1968年出生於廣東省潮陽縣港頭村,2002年創辦了樂安居商業有限公司,至今發展為八家樂安居分店以及一家裝飾公司,任職樂安居商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社會職務: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羅湖區人大代表,深圳市總商會副會長、深圳市筍崗商會會長,獲"南粵慈善獎"、"首屆鵬城慈善獎"、"廣東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優秀民營企業家"、"優秀私營企業家"、"深圳建材家居行業十大風雲人物"。

創業過程

創業本錢七百

“這部舊腳踏車是當時家裡最值錢的財產。”張慶傑回憶剛來深圳時的窘迫,百感交集。

1968年,張慶傑出生在潮陽縣港頭村。“那是一個連稀飯都吃不飽的地方,人均不到四分地。”作為家中的老大,張慶傑剛讀完國小就輟學賣水果幫補家用。1987年春節,聽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說,深圳的錢比較好賺,於是不到20歲的張慶傑告別家人,踏上了深圳的淘金之路。

“來深圳的路上,我和同伴約定,等賺到五萬塊錢,就回去蓋房子算了!因為在我的家鄉,蓋一棟房子大概要三、四萬。”就這樣,抱著蓋一棟房子的“遠大”理想,張慶傑和同伴在現在深圳書城所在的小山坡上,租了以前部隊廢棄的一間水泥瓦房。

初來乍到的張慶傑,手中僅有的就是一輛舊腳踏車和賣水果賺來的700元錢,此外一無所有。

不得已,張慶傑在深圳乾回了老本行――賣水果。來深的第二天凌晨5點,他踩了三個小時的腳踏車,到南頭拿香蕉到人民橋小商品市場賣。“每一趟我都載100至200斤的香蕉,不過,深圳的香蕉很多都是用藥泡熟的,等不了兩天就會壞掉。最初由於不懂行情,幾乎天天都有很多香蕉賣不完爛掉了,自己又吃不了,扔掉又心疼。”回憶剛來深圳的困難日子,張慶傑依然記憶猶新。

張告訴記者,一個月下來,賣水果的收入平均一天只有幾元錢,剛夠交房租,連餬口都成問題,更不要奢談賺錢蓋房子了。自己帶來的本錢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所剩無幾。

販港貨進賬過萬

一個多月後,轉機在聊天中出現了。在賣水果之餘,張慶傑時常和周圍的潮州老鄉聊天,但他不是閒聊,而是希望能夠從中找個賺錢的門道。有一次,一位老鄉無意中說起深圳有很多當地村民到香港種菜,每天都會捎回一些味素、無花果等時髦商品,在深圳很好賣,利潤也不錯。

張慶傑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於是,他那部舊腳踏車上馱的貨品,由香蕉換成了各種時髦的港貨。“每天,我一大早就出門,到村子裡挨家挨戶收購無花果、襪子、阿婆衫、西褲這些商品,然後又趕緊騎到人民橋的小商品市場去賣。”

資金難題也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由於向村民收購時必須付現金,而且還必須用港幣,張慶傑手中本錢少得可憐,每次現金換回的貨,不到一個小時就賣完了。怎么辦?

於是,每天早晨天還沒亮,張慶傑就在口袋裡揣上頭天換來的港幣,趕到村里向村民收購貨品,然後又騎上那輛舊腳踏車,到人民橋小商品市場把這批貨賣出去,隨後又把剛剛賺來的現金換成港幣,再到村里向村民收購。

“那時一天起碼要來回跑二三十趟,一部舊腳踏車除了鈴鐺不響全身都響,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經常在別人開始睡覺了,我們才做晚飯。1987年底,我終於賺到了來深圳的第一桶金――1.6萬元。”回憶起第一桶金的艱辛,張慶傑感慨之餘,也有幾許自豪。

半平方檔口賣服裝

從村里到人民橋小商品市場,這是張慶傑剛來深圳創業時每天的固定路線。不過,成了萬元戶的張慶傑,沒有把錢拿回去蓋房子,而是投入一項新的事業(起碼在他看來是一個了不起的轉變)――擺地攤。

張慶傑說:“在人民橋小商品市場混熟之後,我發現那裡最好賣的是服裝。自己收購港貨天天來回跑,還不如在市場內租一個地攤賺的錢多。”

但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特區,人民橋小商品市場裡各家的生意都火得不得了,沒有人願意租一片地方給他。在一家經營手錶的商店,張慶傑和店主軟磨硬泡了一個星期,店主終於答應以400元/月的價格,租一塊地方給他。

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檔口?“我的第一個檔口大小不足半平方米,剛夠擺一個裝河北鴨梨的紙箱子。”今天張慶傑開設的一個建材超市,經營面積在1萬多到2萬多平方米,但提到自己當年只有不足半平方米的攤位,張慶傑依然興致勃勃,“這畢竟是我的第一個攤位,對於生意人來說,就好像一個沒有家的人,找到了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那么小的地方,你拿來賣什麼?”對於只有一個紙箱大小的地攤,記者實在難以想像要做什麼才能夠賺夠鋪租。

“賣服裝!我算過了,這個紙箱上面只能放兩疊褲子,而服裝的利潤高、資金周轉快。我記得當時進了一款叫做‘雙龍牌’的西褲,進貨價10元,賣12元。”頭腦靈活的他通過市場調查,發現款式時髦的西褲,是市場上走貨最快的商品之一。張慶傑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是從早忙到晚,晚上去廠里拿貨,早上7點就開鋪了。“當時就想多賺一分錢是一分錢,因為鋪租太貴了。”

由於是白手起家,也沒有任何親戚朋友幫忙,張慶傑極其珍惜賺來的每一分錢。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小故事:那時候在深圳辦事有一個慣例,不管到哪裡,見面總要遞一根煙。他本人不抽菸,也不捨得抽菸。但為了應酬,口袋裡總是裝著一包煙,“有的時候,煙放在口袋裡發霉了也不知道。”

這個鴨梨箱大小的地攤雖小,卻是張慶傑事業真正起步的地方,一家、兩家......過不久,他已經在東門、人民橋等這些深圳繁華的小商品市場,擺了十多個地攤。那段時間,張慶傑奔波於南海、廣州、汕頭等地,四處進貨。

張慶傑回憶說:“那時候,一年中有半年的時間都是在車上度過的。去南海進貨,跑一趟就要一天一夜,困了在車上打個盹,車到後馬上進貨。”來回奔波但利潤卻不大。“因為我的原則是薄利多銷,比如一塊布料只賺0.8元,一塊手錶只賺5元錢。不要小看這幾塊錢,我的錢就是這樣一分分積累起來的。”

如今,事隔十多年,張慶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創業的每一個地點。“現在人民橋電影大廈樓下的麵點王餐廳、世界金融中心附近,都是我當年擺地攤的地方。”為了紀念當年的創業艱難,張慶傑還買下了現在電影大廈一樓麵點王餐廳的物業。

1989年,儘管已經稍有積蓄,在家鄉人眼中張慶傑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萬元戶”,但他還是不敢亂花錢。“我在剛來的那個水泥瓦房住了兩年多,那地方沒有煤氣,因為不捨得用酒精爐燒水沖涼,因此兩年多都是洗冷水澡。”當然,更讓他頭疼的是,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大大小小的塑膠盆擺滿一地。

“那你現在不覺得當時很苦?”記者問道。

“那時候心中只想著賺錢,不覺得有什麼苦的。”張慶傑淡淡地說道。

產業下滑轉型不戀戰

“商人永遠都在尋找商機。”採訪中,張慶傑多次提到這句話。

事實上,從賣水果到擺服裝地攤,再到今天開辦建材超市,十多年間,張慶傑大大小小從事了十多個行業,生意越做越大。他告訴記者,“我總是在一個產業剛剛出現下滑趨勢時,馬上轉型,這樣才能夠時刻把握住市場動態,因此才能夠不斷發展。”

“我有一個生意經:本小利多利不多,本大利小利不小。這怎么理解呢?比如,我最初的服裝生意,雖然本錢小,利潤比較高,但由於投入成本少,整體的收入也就不高。現在我開辦樂安居這種上萬平方米的大商場,儘管投入大、利潤低,但整體收益卻比擺地攤賺的錢多很多。”

張慶傑是個有心人,隨時在尋找身邊的商機。1997年,在服裝生意利潤下降的時候,張慶傑逐漸轉行了。“隨著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要發現一些新的行業,這行業是在你的本錢控制範圍內,同時又能夠使資本增值的。”

1997年,看到珠寶和小家電的生意很好做,很多到深圳的遊客,都喜歡到沙頭角買相機、黃金項鍊等商品,於是,張慶傑便在沙頭角做起了珠寶生意。2000年,他又以980萬元拿下了賽格廣場的幾間鋪位。“那時就是看好了華強北的物業肯定會升值,現在證明我的眼光是對的。”

當年和張慶傑一同創業的人當中,有的還在繼續做著小本生意,有的發財後投資失誤損失慘重。唯獨張慶傑,基本上進入一行,就旺一行。他的投資訣竅是什麼?

“做生意,很重要一點就是不熟不做,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在做商業,比如賣手機、電腦等,這些零售業務都是大同小異,只是經營的商品不同。還有一個原則,無論哪種投資都要控制風險,投入資金不要超過自己承受的範圍。”張慶傑告訴記者,每次進入一個新的行業,他都要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否則決不涉足。

2000年,他在南山找到一塊約兩萬平米的地塊,本想做百貨超市,但那時南山大批樓盤都還沒建起來,顯得很荒涼沒人氣,不適合做超市,其他行業又不太熟悉。“最後,我們調查了一下,發現南山還沒有一個大型建材市場,周圍又有大量樓盤在建,覺得建材市場應該很有潛力,於是乾脆決定自己做建材超市。”

拍賣公告房產收益不少

在18年的創業歷程中,張慶傑頗為得意的一點是,自己很少做虧本生意。最失敗也是唯一一次損失慘重的生意,就是在股票市場――當年他投資1000萬元進入股票市場,如今只剩下不到700萬。

“到處都有商機,但是要去研究才能捕捉到。”這是張慶傑多年來總結的另外一條生意經。現在,除了出租物業、經建設材商場,張慶傑的投資項目中又新增了一條:從拍賣中尋找商機。

因此,每到星期三,張慶傑無論多忙,都要抽出時間研究報紙上的拍賣公告。“這裡面蘊含了無數的商機,這幾年我通過購買拍賣的房產收益不少。”

他告訴記者,1997年他通過拍賣公告提供的信息,以5000元/平方米的價格,拍下了鹽田區政府所在地前的幾個店鋪,現在那裡的市價已經達到每平方米1萬多元。“但我不會隨便投資,每次決定購買之前,我要研究那裡的發展前景、租金、期限以及補地價的差價等等。”

前段時間,張慶傑在龍崗坂田花380萬拍下了兩棟爛尾樓。當時有些朋友不理解,認為兩個爛尾樓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盤活,何況那裡的房價本來也不高。

“但是在購買之前,我就對這個地段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比如萬科在坂田要建的萬科城,就在我購買的這兩棟樓旁邊。而萬科這塊地的樓面價格已經達到2000元/平方米,如果加上建築成本,房價起碼要賣4000至5000元/平方米,而我收購來的爛尾樓,平均每平方米才380元,肯定可以賺錢。”

果然,現在張慶傑的那兩棟爛尾樓身價已經漲了將近一倍,前不久,有發展商願意出700萬元收購這個物業。

生意經

●本小利多利不多,本大利小利不小

●一個產業剛剛出現下滑趨勢時,就要馬上轉型,這樣才能夠不斷發展

●不做不熟的行業

●投資不要超過自己能承受的範圍 北京車友欲集體投訴

慈善事業

廣東省慈善大會獲南粵慈善家廣東省慈善大會獲南粵慈善家

慈善事業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愛心和人文關懷,深圳有著濃厚的公益慈善文化氛圍,其中羅湖區的“一對一”幫扶活動,得到了許多愛心企業家的支持與回響,深圳市樂安居企業董事長張慶傑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這位出身貧苦,歷經磨難的企業家事業有成後,不忘飲水思源,張慶傑清楚還有許多貧困的人需要幫助,他對社會的感恩回饋沒因財富的增多而改變。他在羅湖區開展的“一對一”幫扶活動中,每年都會 捐出數十萬元善款。

在很多人眼中,張慶傑是個“大有作為”的人,不僅白手起家,創業致富,公益慈善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從80年代前來深圳闖天下,從當初的一貧如洗,到現在成立多家公司,並擔任筍崗街道商會會長,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事業有成後,他一心想著用自己掙來的錢回報社會,熱心地參加各種愛心捐贈活動。

談起在筍崗街道轄區幫扶的經歷,張慶傑回憶說:“當時我是筍崗商會的會長,在街道辦的組織下牽頭髮動轄區企業家進行結對幫扶。這個活動一開始就得到了幾個會員的支持,做出成績後,其他企業家也陸續加入進來,現在筍崗街道的困難戶基本都得到了一對一的幫扶。”時至今日,張慶傑已先後幫扶過十多戶困難家庭,現在正在幫扶的困難家庭有六戶。

勇登南極

張慶傑登上南極張慶傑登上南極

張慶傑等一行17人組成的南極探險隊經過近20天的旅途跋涉,在海上整整飄泊了8天,並以頑強的意志力與抵抗力克服了南極險阻西風帶將近70個小時的極限顛簸與驚濤駭浪搏擊後,終於成功登入南極。成為深圳家居業首登南極第一人。

張慶傑是深圳市知名民族建材品牌樂安居的創始人及董事長,長期以來,他一直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理念,每天早睡早起,並堅持每天鍛鍊身體一小時以上,還經常赤足攀登深圳最高峰梧桐山,因此練就出一身強健的體魄。在前往南極之前,他就遍訪名山大川,不斷挑戰個人極限,因此這次在前往南極的旅途中,雖然遭遇極具殺傷力的西風帶,與其同行的隊伍中有12人堅持不住,但他卻成功登入。

此次南極之旅不僅僅是一次普通意義上的探險活動,更是對其“勇於探索、敢於嘗試、敢於拼搏、敢於挑戰”精神的絕佳體現。

生活理念編輯

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人

每天晚上10點半入睡,早上7點起床,7點半爬山,10點準時到辦公室辦公,這是張慶傑的作息時間表。如今,事業成功的張慶傑住在海邊一套複式住宅內,用他的話來說:“那是十多年前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在深圳這塊土地上,變成了現實。

兩年前,張慶傑喜歡上了爬山。在他爬山隨身攜帶的小包里,總是裝了兩瓶礦泉水,“其實我每次只喝一瓶,另外一瓶是擔心在山腳下商店裡買不到水而預備的。”這是張慶傑生活的一個細節,卻能從中看出他做生意的原則:不打無準備之仗。

中國有句老話,“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人”。儘管張慶傑總是在不停地轉換行業,但細看之下,他的每一次轉行,都經過了詳細的調查和精心的分析。他告訴記者,做生意就是逆水行舟,你隨時都要居安思危。“沒有一種生意能夠有長久的利潤,所以要不斷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因為在他看來,一切困難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愛家的好男人

張慶傑與其妻子張慶傑與其妻子

性格樂觀、辦事實在的張慶傑,還有著樸實的愛情故事。他的妻子伍世卿,是1990年在沙頭角做生意時認識的。當年,張慶傑還是一個開商店的小生意人,主要做服裝批發和零售,而經常幫老闆到張慶傑店裡拿貨的伍世卿,被他一眼相中。

張慶傑由當年的小生意人,變得事業發達,但在妻子眼中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親。“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很重要,儘管應酬很多,但他一般都是8點半左右就回到家裡,陪家人看看電視、聊聊天。”伍世卿告訴記者,每天早上爬完山回來,如果有時間,張慶傑還會到菜場,把家裡一天的菜都買回來。

家庭幸福,事業有成,這是張慶傑十多年來,在深圳收穫的幸福人生。

賣水果出身,擺過地攤,賣過手機,投資過商鋪,直到今天,擁有上百個物業和一家大型連鎖建材超市,張慶傑的創業經歷,活脫脫是一代深圳人白手起家的縮影。

採訪結束時,張慶傑說:“我的成功得益於當年特區的環境,那個時候的機遇的確難得,現在看來可能很難複製。”爾後,他馬上補充說:“但是有一點,勤奮和鑽研還是通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