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岫石

張岫石

張岫石(1908—1943),化名張博。山東慶雲縣板營村人。抗日戰爭時期烈士。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參與建立了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第十三分會,並組織成立了慶雲縣抗日救國軍。歷任抗日救國軍司令部書記處處長、慶雲縣和鹽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冀魯邊區三地委副書記等職。1943年3月在反“掃蕩”戰鬥中犧牲。

基本信息

張岫石(1908年——1943年3月) 化名張博,慶雲縣板營村人。9歲上學,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因家境窘迫,15歲到天津謀生,在一同鄉的資助下,到鐵路學校學習。在學校里,他經常閱讀一些進步書刊,開始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啟蒙。

20歲返鄉,在本村高小謀得一個庶務員的差事,他廉潔奉公,深受師生信任。他利用與學校師生的親密關係,將自己在天津接受的進步思想和閱讀過的進步書刊,秘密地在師生中間廣泛傳播,對於新思想在當地的傳播起了積極作用。1934年春,馬頰河罷工鬥爭失敗後,正在平、津一帶進行黨的秘密活動的范普權回家教書。自此,他與其聯繫,開始向黨組織靠攏。1935年,經范普權、雲浩然、溫佩青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遵照地下黨的指示,與范普權、溫佩青、王子翰、劉全祿等活動在慶雲縣境內,積極籌劃組織抗日隊伍。他經常走村串戶,利用各種人際關係,在田間地頭,在煤油燈下,向廣大民眾宣傳黨的主張,動員人們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很快成立了抗日救國會第十三分會,並組織起慶雲縣第一支抗日武裝——抗日救國軍。不久,任冀魯邊區抗日救國軍書記處書記,為純潔救國軍隊伍,統一大家的思想,作了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1938年,抗日救國軍攻打慶雲城的前夕,他去做慶雲縣偽保全大隊長的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一個偽中隊起義,與抗日救國軍裡應外合,打開了慶雲城。1938年4月5日,成立了冀魯邊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慶雲縣抗日民主政府,他任縣長。同年8月,任鹽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39年1月,任樂陵縣委《奮鬥報》社主任。同年5月,任津南地委委員、樂陵縣委書記。7月,兼任津南地委宣傳部長。 1940年10月,任冀魯邊一地委委員、宣傳部長。1942年冬,任冀魯邊三地委副書記。抗日救國軍攻打鹽山、無棣、樂陵、董村時,他聯繫民眾,搞偵察,摸內線,做了很多工作。當時,有一股國民黨部隊住在嚴務村,經常和抗日救國軍鬧摩擦。他親臨嚴務談判,面對國民黨兵的刀槍威脅,毫不怯懦,據理力爭,宣傳我黨一貫團結抗日的主張和槍口一直對外的道理,闡明分裂的危害,制止了這股國民黨部隊的磨擦活動。雖然他的地位越來越高,但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和聯繫民眾的優良革命傳統,與幹部戰士和駐地民眾打成一片,生活上從來不搞特殊。

1943年3月17日,日軍糾集駐紮在慶雲、樂陵、陽信、鹽山等縣的偽軍共1000多人,分13路對慶雲的“三汾水”(汾水王、汾水馬、汾水楊)一帶進行合圍式的“掃蕩”。冀魯邊軍區三分區司令部住劉化風村一帶,突然被敵人包圍。當他帶一部分隊伍轉移到小田村西北時,又遭到敵人的截擊,在將近被俘時,壯烈自盡。

他犧牲後,浮厝於張立村。1946年3月4日,遺柩遷葬故里,慶雲縣人民政府為他召開了追悼大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