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齊[鞍鋼總醫院黨委書記]

張家齊,男,漢族,出生於中國, 鞍鋼總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中國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1.鞍鋼總醫院黨委書記、院長

個人簡介

張家齊,男,鞍鋼總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中國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醫院管理》雜誌全國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醫學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醫學會醫院管理分科學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理事,鞍山市醫學會副會長、心血管分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誌》主編,《中國實用內科雜誌》編委,鞍山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個人經歷

他先後主持承擔多項國家“八五”、“九五”、“十五”攻關課題和科研項目,並有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及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榮獲全國百姓放心醫院優秀管理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作為一名從事心血管內科專業近三十年的專家,張家齊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經驗豐富。他堅持瞄準本專業發展的國際前沿,了解國內外先進技術動態,不斷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並及時套用於臨床,推動了鞍山地區心血管專業診療技術的發展。
他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親自主持參加多項科研項目,其中作為第一完成人的《64排螺旋CT與冠脈造影在冠心病介入診療套用中的對比研究》、《血管內超聲評價64排螺旋CT評估冠脈臨界病變及冠脈斑塊性質的臨床套用研究》2項課題榮獲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醫學二等獎;《鞍鋼職工心腦血管疾病的現狀與防治措施的研究》榮獲鞍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撰寫《血管內超聲的臨床套用現狀與展望》等論文30餘篇,分別在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上交流和雜誌上發表。
作為一名學者型的管理者,他建立健全了醫院激勵創新機制,在全院範圍內營造出鼓勵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實施“三年人才培養計畫”,將各專業學科帶頭人派到國際和國內知名院校學習,跟蹤國際、國內先進醫療技術,開展“三新”項目;建設一批重點優勢學科,開展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科研項目,形成了以重點學科和科技創新帶動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技術水平的局面。
僅2007年,醫院就有15項科研獲獎,其中獲中國冶金醫學二、三等獎各1項,獲鞍山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8項;開展“三新”項目38項,發表國家級論文76篇。

2.原南京石棉塑膠製品廠廠長

張家齊(1921~2012.08.03),男,安徽滁州人,原南京石棉塑膠製品廠廠長、地市級離休幹部。1943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2年8月3日9時54分,張家齊同志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

3.陝西省殘疾人創業協會會長

4歲時患小兒麻痹症落下殘疾,在村里一直被玩童戲弄,小夥伴喊他是個“瘸子”,甚至受到村里幾個成年人的歧視,12歲時有人罵他是個“活廢材”。他國中還沒有畢業就輟學回家。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他背井離鄉學習無線電修理技術。通過多年打拚,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但他沒有小富即安,而是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殘疾人事業上,為幫助廣大的殘疾人同胞脫貧致富而鼓與呼。幾年來,他已為200多名殘疾人聯繫就業或幫助創業,為全國100多位殘疾人大小企業主成功策劃。他所經營的“大龍井休閒廣場”成為省內外“殘疾人之家”。
他就是陝西省殘疾人創業協會會長、西安大龍井休閒廣場董事長張家齊。
童年勵志
1967年初月,張家齊出生在遼寧省遼陽市的一個小農村,父母親都是農民。全家6個孩子,排行老二的張家齊在4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右腿重殘,成了他終身無法迴避的現實。
當時的張家齊,幼小的心靈純真無邪,和同齡的小夥伴玩耍的時候,別的小孩子都奔跑的時候,他也很想跑。但剛起步,自己的身體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小夥伴們不但不會同情,還回過頭來哄然大笑,更有甚者指著他的鼻子說:“瘸子,瘸子,你這個瘸子還能跑?”那時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和悲哀的情緒籠罩著他的心。他慢慢認識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異。
上學後,因為自己身體的殘疾,張家齊把自己封閉了起來,看到別的同學都蹦蹦跳跳地做課間操,他的心裡很不是滋味,能不能用自己勤奮彌補身體的缺陷呢?他想了一個辦法,每到別的同學都去做操的時候,他便開始打掃衛生,將黑板、講台及同學們的桌子擦一便又一便,擦得乾乾淨淨。等別的同學都回來時,他很有成就感。他認為,自己在身體方面有缺陷,但通過這種渠道可以彌補。這項工作他幹得十分細緻,而一乾就是好幾年。
1979年,12歲的張家齊,在別人的眼裡是一個“活廢材”,還不如一輛腳踏車值錢,鄰居的一句話,讓他終生難忘,激勵著他不斷奮鬥,一路走來。
為了能提高自己的行動能力,張家齊嘗試學騎腳踏車,對一般的正常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行動不便的他來說,那個難度就可想而知。因為腿不方便,他常常要找一個有坡且有牆的地方,坐在腳踏車上扶著牆,一點一點往下滑,但是因為選擇的坡太陡了,車子越滑越快……到後來他竟忘記剎車,兩個肘子和兩個膝蓋,連擦帶摔到處都是傷,鮮血冒著泡從從傷口往外流,但他沒有叫過一聲痛,始終咬著牙堅持著。鄰居的大人看見後,指著他罵:“你這個廢材,你這個活廢材,好好的一輛腳踏車,讓你給糟蹋了。”因鄰居的家境非常好,在他眼裡一輛腳踏車比張家齊值錢。鄰居的一句話,深深地刺痛了張家齊的心。他不知道他今後的人生路該怎么走,整天悶在家裡,茶飯不思。在村里幾位村幹部的開導下,家裡人將他送到河北石家莊一所殘疾人技工學校,學習電器的維修技術,讓他能夠學得一門手藝今後安身立命。
1985年春天快到來的時候,張家齊穿著母親縫的小棉襖,在哥哥的陪同下,到石家莊參加無線電修理培訓。
在石家莊,從山溝里走出來的張家齊走出了生活的陰影,第一次見到了高樓大廈,見到了火車飛機,也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和關愛。在無線電修理班,大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殘疾人朋友,這裡沒有歧視,沒有冷漠,有的就是相互的關愛和幫助。他結交新朋友,感受新事物,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忘記了心酸的往事,忘記了天氣的變化。等到一切都平靜後,他才發現周圍的人都穿著單衣服,然而他還穿著母親縫的小棉襖。雖然走的時候,母親給了他不少零花錢,但他卻捨不得動用一分……
學習結業後,在老師和同學的熱心扶持下,他從事過電器維修、飯店管理等多種行業,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在飽經人生辛酸的同時,也更充分地感知社會的溫暖。
艱難創業
1995年3月,張家齊和愛人收拾了簡單的行李來到了鞍山市。人地兩生,經濟的拮据讓他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張家齊找到了一家修理部,開始以修理電器進行生活。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與財富結緣。一個民營企業的的投影機壞了,老闆就找張家齊修理。張家齊修理完後,還給他們講了一些投影機的一些維護常識,這一席話,老闆對張家齊刮目相看,他當即邀請張家齊做他的助手。期間,張家齊充分發揮的自己的特長,深得老闆的信任。沒多久,老闆因出國將單位的經營權轉讓給張家齊獨自經營。當時的張家齊因囊中羞澀不敢擔當如此重任,他一味地進行推辭,但老闆很賞識他,對他說:“沒錢我借你,你去經營吧。”
就這樣,張家齊第一次當上了老闆。
第一年就賺了近20多萬元,當時對張家齊來說,這可是個天文數字,平生從沒見過這么多錢。在老家,也算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暴發戶”。
可是第二年,由於管理疏忽,他又賠了個精光。此時的張家齊做為一個孩子的父親,一個丈夫,眼看著嗷嗷待乳的孩子,他感慨萬千。重操舊業乾修理,他顯然已經靜不下心來;做什麼生意,他身無分文。一時又陷入了困境。
2000年3月,身揣3000元的張家齊隻身來到陝西,拖著殘腿,在古都西安尋找商機。他先租了一間小民房安身,後又買了一輛二手腳踏車,每天騎著腳踏車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一圈一圈地轉,一天下來,累得筋疲力盡。
就這樣樣轉了十多天后,他在一個門庭冷清的飯店門前停了下來,進門後找到了老闆,當老闆得知張家齊要為飯店搞管理工作時,老闆驚得目瞪口呆,並用怪怪的眼光上下打量著他。他的表情告訴張家齊:“你搞管理,你能行么?”
當張家齊對老闆談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經營理念後,飯店老闆的態度立即轉變了,因飯店的管理不善,確實沒有實際效益。張家齊的經營理念,仿佛為老闆注入了一劑興奮劑,立即邀請張家齊做飯店的經營管理者。就這樣,張家齊在這家飯店大刀闊斧地幹了起來。
從剛開始給別人打工,到開拓自己的事業。幾年間的打拚,張家齊已經成為以大龍井休閒業為主體的連鎖機構的總經理,個人財富超越小康水平。他的家裡人說,咱們現在吃喝不愁了,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再也不用辛苦奔波了。但張家齊並沒有家裡人想像的那么悠閒,他反而更忙了,每天都在“喋喋不休”與人溝通、打電話、接待、四處奔波……
張家齊深深地感到,在取得成功的背後,有許多熱心人幫助過他,現在生活安定了,有條件也有責任回報社會,使更多的像他一樣的殘疾同胞得到幫助。
感恩社會
位於西安市鹹寧中路42號的“大龍井休閒廣場”是張家齊經營的場所,也成為殘疾人朋友的聚集地。熟悉張家齊的人都知道,張家齊有兩個特長:一是腦子快,二是嘴巴快。雖然只是國中畢業,20多年來,他每天晚上都要挑燈讀書,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哲學、文學、管理學、心理學書籍,各類知識十分淵博,思維十分活躍,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同時,他的嘴巴十分靈巧,能將自己的理念循循善誘地傳導給聽眾,再配上他深沉堅毅的眼神,使交談者一方深受感染。
每天,慕名而來的殘疾朋友都圍攏著張家齊,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請他解答,有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有婚姻家庭的困惑、有應對別人歧視的苦惱、有就業謀生的艱難,各種人各種問題讓張家齊應接不暇。
儘管每天很苦很累,但張家齊從中找到了樂趣。他說,他現在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能夠幫助別人,尤其是能夠幫助殘疾同胞,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快樂。
坐著輪椅、拄著拐杖的張家齊交往十分廣泛,西安市內的商界、企業界和各區縣民政部門他都非常熟悉。牽線搭橋安排殘疾朋友就業,是他每天最多的一項“工作”,許多殘疾朋友輾轉來找他,就是想通過他介紹就業。家在藍田縣的李小寧也是因小兒麻痹落下殘疾,他打聽到“慈善家”張家齊的電話後,就在電話上一陣哭訴,張家齊聽了他的經歷和特長後,隨即通過當廠長的朋友,將李小寧安排到西安城西的天藝服裝廠工作。幾年間,張家齊通過個人交往和個人感情,已經安排了200多人就業謀生,不僅不收任何費用,還要搭上電話費和茶飯成本,但張家齊從中找到了人生的快樂,樂此不疲。
“大龍井休閒廣場”是身殘志堅的殘疾人謀劃創業的沙龍。和張家齊有著同樣遭遇、同樣抱負的殘疾朋友,都將張家齊視為良師益友,敬為謀士高參。他們喜歡聆聽張家齊的開導,每次交談之後,往往茅塞頓開,充滿自信。幾年來,張家齊已經成功地為包括殘疾人在內的100多家大小企業主做過諮詢指導,讓他們不虛此行,受益匪淺。
張家齊的家裡人和屬下員工說,張家齊每天的時間和精力大約有20%用於個人經營管理,其餘80%用於社會公益事業。每當看到上門的殘疾朋友那焦慮不安、渴望期盼的眼神,張家齊就會放下他手頭的工作,全神貫注地傾聽訴說,給予指點迷津,化解心理障礙。
30歲的河北廊坊人楊學峰,17歲開始患上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多方治療沒有效果,21歲時已不能行走,只能癱在輪椅上。但小伙子自強自立,喜歡音樂,想用輪椅上的歌聲贏得人們的尊重。他曾到過上海、杭州、鄭州等地舉辦個人演唱會,都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今年4月,楊學峰來到西安,慕名拜見了張家齊,在那裡免費吃住了一個多月。在張家齊的精心策劃下,楊學峰個人演唱會在西安新城劇場如期隆重舉行,獲得巨大成功,不僅劇場內6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而且有42家網路現場直播,有10萬人在網路上收看,祝福、鼓勵的鮮花如潮。楊學峰感動地哭了,但他不知道張家齊為此賠了1萬多元。
2006年4月,張家齊發起的“陝西省殘疾人創業協會”成立了、他正在謀劃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他的矢志努力,搭建平台,提供信息,以便讓更多的殘疾同胞得到社會關注,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創業的願望,以此安身立命。張家齊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感恩社會,為了我的殘疾人同胞。”
張家的事跡先後被《陝西電視台》、《陝西日報》等省內外多家媒體報導後,得到了民眾的一致好評。2005年4月,陝西衛視《訴說》欄目報導了他的事跡之後,短短一個月時間,他本人接聽了全國600多名殘疾人及貧困者的諮詢電話,張家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極大地鼓舞了他們,使他們由消極變為積極,勇敢地面對困難,陽光地生活。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昔日鄰居的一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壓力,也給了他無窮的動力;刺激了他,也激勵了他。
如今他已無法停止奮鬥的腳步,他將為帶動、幫助更多有困難的人超越自我、陽光地生活而奮鬥終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