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培英(1922~1991),1922年11月6日生於寧洱縣磨黑鎮。1931年到磨黑國小讀書,1937年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雲南省立普洱中學女子國中班。1943年進入雲南大學預科學習,次年考入雲大醫學院。震驚全國的“一二·一”慘案在昆明發生時,她不顧個安危,身背藥箱救護傷員,並潛入特務看守的屋裡,為聞一多先生遺體注射福馬林防腐蝕。1948年,張培英加入 “中國民主青年同盟”,並任支部書記。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青少年教育工作者。195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張培英曾任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助理研究員。1960年6月,因煤氣意外爆炸受傷,全身燒傷面積達50%,其中三度燒傷為40%,被評為一等傷殘軍人。她不顧身體嚴重傷殘,多次要求組織上分配工作,她寫道:“我身上的鮮血都是黨給的,沒有黨就沒有我的第二次生命。一個共產黨員不為黨工作是多么痛苦啊!”經她多次要求,1969年底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青少年校外輔導站站長,負責院內800多名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工作。在擔任校外教育工作後,她經常到附近學校了解本院孩子的情況。暑假裡,她組織夏令營、義務勞動等活動,對孩子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法制教育、艱苦奮鬥教育。她還注重對後進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工作。她長期繳納超過規定數額幾十倍的黨費,自己卻始終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1991年後,病情加重,還為孩子們四處奔波。她生前留下遺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自1981年起連續當選為海淀區第七、第八、第九屆人大代表。1991年她逝世後,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總政治部、全國婦聯等11個單位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向她學習。
學習活動
張培英同志生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原助理研究員、一等殘廢軍人、離休幹部、校外活動輔導站站長。她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年來,牢記黨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黨的事業。特別是一九六0年張培英同志因公致殘後,在從事少先隊輔導員工作期間,為少年兒童的成長艱苦奮鬥,嘔心瀝血,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後被授予全國全軍優秀少先隊校外輔導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青少年工作者、全國自強模範等榮譽稱號。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她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紀念大會上作事跡報告時,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逝世。她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踐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誓言。
一九六八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張培英同志看到全院一千多名中小學生停課在家,便主動向組織要求,把全院的中小學生組織起來,在一間大倉庫里建起了校外輔導站,張培英被任命為站長。二十多年來,這個輔導站始終堅持把全院少年兒童組織起來,堅持培養少年兒童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辦站方向。她帶領輔導站的其他同志把全院的中小學生按學校、年級逐一登記建檔,與附近的十多所學校以及上千名學生的家長建立了聯繫,密切配合,因人施教,發揮了積極的教育作用。為豐富少年兒童的課外生活,輔導站克服種種困難,辦起了航模、計算機、英文打字、手工、生物、攝影、繪畫、烹調、縫紉等十七種“興趣小組”,豐富了少年兒童的知識,擴大了視野,鍛鍊了能力,受到了少年兒童的熱烈歡迎和學校、家長的廣泛稱讚。
為進一步弘揚張培英同志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熱愛少年兒童教育事業的模範事跡,動員全國校外教育工作者和少先隊校外輔導員向張培英同志學習,創建更多的優秀校外教育陣地,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全國少工委決定,命名張培英生前創建的校外輔導站為“張培英校外活動站”。
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全國少工委希望全國的校外教育工作者和少先隊校外輔導員,積極回響江澤民同志“向張培英同志學習,把一切獻給黨”的號召,廣泛開展學習張培英同志的活動。學習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一生獻給黨的崇高思想;學習她身殘志堅,拼搏不止的堅強意志;學習她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學習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任勞任怨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張培英同志為榜樣,熱愛少年兒童,熱愛黨的校外教育事業,熱愛少先隊工作,辛勤耕耘,努力創造,為培養和造就一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人物故事
軍事醫學科學院青少年輔導站在張培英的努力下正式成立了.這是一間長年閒置的舊庫房,張培英發動家長和院裡的同志們義務勞動,把它清掃乾淨.輔導站有圖書館,還有籃球、排球、軍棋、跳棋等各種體育用品,張培英主動要求當站長,她要對孩子們負責.
輔導站不光組織孩子們遊戲,張培英還開動腦筋,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請老紅軍、老八路作報告;每到"六一"把"三好生"、"好孩子"和"好家長"召集起來,照光榮像;成立電腦、航模、工藝等興趣小組;給成績差的學生辦班補習功課......她要讓每個孩子都能夠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她已經走進了孩子們心中,成為他們可親可敬的朋友,孩子們親昵地叫她"張阿姨".
一天晚上,張阿姨在校外輔導站閱覽室修補圖書,一邊補,一邊盤算著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她想到有個淘氣的同學這兩天又逃學了,他爸爸出差去了新疆,媽媽上夜班,現在......她坐不住了,馬上收拾好屋子,關上燈,走出輔導站,向那個同學家走去.那個同學果然不在家,張阿姨就摸著黑四處尋找,終於在一個磚堆旁看見了他,他已經睡著了.張阿姨又心疼又著急,把他叫醒: "起來,跟我回去."從這天起,張阿姨在這個同學家住了幾個月,每天給他補課,給他講故事,講做人的道理.這位同學很受教育,不僅再也不逃學了,後來還被學校評為"三好生".
有一位同學,到商店買衣服的時候,把一條褲子悄悄藏起來,被人家發現,受到撤銷團支委、團內警告的處分,同學們看不起他,從此他一蹶不振.事發那天,張阿姨親自到派出所把他領回,後來就經常找他談心,鼓勵他在哪兒跌倒,就要在哪兒爬起來.後來,這位同學終於邁進了大學校門.和張阿姨告別的時候,他流著淚激動地說: "我永遠忘不了您的叮囑,我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明,我要堅定地走下去,再不回頭."
一個女學生因為看了黃色書刊,思想複雜,成天與一夥流氓混在一起.家長打了她幾次,管不了了,就把她趕出家門.張阿姨知道了,就跟蹤尋覓,在他們活動的"據點"守了好幾天.一天,這個女孩出來了,張阿姨立刻上前把她拽住.為了避開流氓的糾纏,在有關部門和領導的支持下,讓這個女孩單獨住在一個地方,張阿姨白天給她送飯,晚上和她談心,陪她住宿.女孩開始幾天不說話,張阿姨就耐心地勸導.女孩感動了,說: "張阿姨,您說得全對,可事到如今,已經晚了,您不要再為我費心了."張阿姨激動地拉著她的手,說: "誰說晚了? 你先耐著性子把這幾本書讀完,阿姨再和你談."
一連幾天,女孩讀著《去意彷徨》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越讀,內心燃燒的火焰越烈,終於,她控制不住悲傷,伏在張阿姨的肩上"嗚嗚" 哭了起來,下決心與自己的過去告別,開始新的生活.後來,張阿姨又主動給她聯繫工作,安排生活,經常關心她的成長,使她成為一名合格的工23年來,張培英輔導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把他們送上光明大道.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這位可親可敬的校外輔導員"張阿姨",張阿姨身殘志堅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為他們樹立了做人的楷模.
無私奉獻
培英擔任大院校外輔導站站長,對大院上千名少年兒童盡心盡力,已經夠辛苦的了.但她沒有滿足,她還關心著大院所屬的萬壽路地區的校外教育事業,她把這個區兩萬名少年兒童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萬壽路少年之家開始成立時沒有活動室,張培英四處奔走,呼籲社會資助,還以區人大代表的身份寫提案.1984年,4間活動室終於動工了.可是蓋到一半,經費不夠,又停工了.張培英著急了,帶著少年之家的負責老師去找基建工程兵單位,她三番五次地向工程隊隊長求情,工程隊深受感動,決定"不賺孩子的錢,蓋! "活動室終於蓋成了.
每周有1000多個孩子到少年之家來活動,張培英發現院裡沒有廁所很不方便,就又寫提案,積極幫助解決.少年之家成立舞蹈組後,急需建個舞蹈室,她一面上下呼籲想辦法,一面拿出了自己家裡的積蓄1000元.同志們知道她身體不好,工作又累,不忍心收她的錢,通過組織把錢退給了她.可是第二天,她又把錢送來了.少年之家只好留下了這筆錢,用它設立了"培英獎",用來獎勵成績優異的學生.
張培英關心著少年之家的一草一木.一天,她打電話告訴少年之家的尤老師: "給你們搞到了兩棵棗樹."尤老師高興地說: "我們馬上去挖." 掛了電話,尤老師臨時處理了別的一點事,等到轉身要去取棗樹時,發現張培英已經把棗樹送來,並且用她那雙十指九殘的手把棗樹栽好了.尤老師當時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淚水湧出了眼眶.
少年之家活動室前種的羊胡草,是張培英冒雨送來的;院大鐵門上另開個小門,是她請人做的;存放工具的柜子,是她從家裡搬來的;美術室的木刻材料、展板,是她給找來的;會計室窗戶外的鐵欄,是她出錢定做的...... 她默默地奉獻著,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業.
張培英在與學校聯繫的過程中,把對學校有益的事,也都看做是自己的事.學校缺老師,她幫著去聘請;老師病了,她帶著自己買的營養品去看望.一次,發現一位老師的愛人陪床需要鋪蓋,她連夜把自己家的棉被抱來.有的老師要看病,怕時間長耽誤上課,她主動幫助老師掛號取藥......她默默地奉獻著,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業.
23年來,忘我的工作使她除了燒傷留下的殘疾外,又增添了嚴重的心臟病、膽結石、關節炎等十幾種疾病,但她總是把這些置之度外.1991 年6月 28日晚上,她拖著病重的身體家訪,安排暑假游泳活動,12點多才回家.第二天上午,她給幾個家長打電話,詢問孩子們的考試情況,還帶一個孩子去圖書室取書.6月29日下午,她去參加軍事醫學科學院紀念"七一"大會,她站在講台上作報告,介紹她為之奮鬥的校外教育事業,展示她博大的胸襟.當她講到: "我感到為黨工作的時間不多了,更需要加倍努力工作......"時,她的心臟病突然加劇,她倒在講台上,再也沒有醒來......
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65 年,她在校外教育戰線上奉獻了23年.她為少年兒童們留下了校外輔導站、少年之家;留下了圖書、電視機以及各種活動用品,最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位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
而她自己呢? 居室里只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的舊家具,一張硬板床,鋪著草墊子,有一個書箱還是參軍時部隊給做的.長期以來,她每月交30無黨費,多次為教育、社會福利事業和災區民眾捐款捐物,每次都是幾百元、上千元.她默默地奉獻著,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