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從2006年至2010年,張唯先後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文學系進修班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文化學及電影學專業進修班。
2010年,張唯成功執導了他的電影處女作《北京草原》。電影《北京草原》通過一名在北京打工的非洲男孩“姚明”的內心視角,用獨特的鏡頭語言將北京繁華的都市森林幻化成遼闊的非洲草原,視角獨特清新,獲得業內的一致認可。
2011年,張唯執導電影《一個人的皮影戲》,作為北京國際電影季第十五屆力推作品,該片首次以劇情片的形式展現了皮影藝術的現實困境。張唯拍攝的《北京草原》和《一個人的皮影戲》,探討的都是人的精神層面的問題,以及人與社會大環境的關係。《北京草原》講述一非洲青年想留在北京發展事業的故事,人物命運看後讓人十分同情。《一個人的皮影戲》是反映一個皮影藝人堅守皮影戲,讓文化遺產傳承的故事,也十分感動人心。《打工老闆》是以改革開放30年來珠三角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為背景,表現一個代加工企業主內心的掙扎,並堅持創建自我品牌的勵志故事。
2014年,張唯連續拍攝了兩部籌備多年的作品《打工老闆》和《喜禾》。前者以一位中國深圳的民營企業家的創業故事為藍本,反映了當代中國民營企業家創業中面臨的困境;後者則把關注的目光鎖定自閉症兒童的家庭,講述了一位母親為了自閉症的兒子能夠上學,為了改變自己的宿命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北京草原》和《一個人的皮影戲》收穫了評論家們的廣泛讚譽。《打工老闆》斬獲了包括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伊朗德黑蘭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原創劇本等多項國際大獎,2014年《打工老闆》成為唯一入圍第38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 他的第四部長片作品《喜禾》2016年4月的義大利烏迪內遠東電影節舉行了世界首映,同年獲西班牙馬德里國際電影節外語片最佳剪輯提名和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2016年9月1日,張唯導演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亞太電影藝術單元頒發的最具創意影人獎。 2017年3月,《喜禾》獲得紐約社會性主題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
2017年,張唯創作了電影《天籟夢想》。影片講述了四個藏族盲童,從珠穆朗瑪峰腳下的小村出發。為了一個上電視表演的夢想進行的冒險歷程。《天籟夢想》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由西藏的拉薩、江孜二地盲校的盲人師生多人本色出演。 參加了德國施林格國際兒童少年電影節、 德國漢堡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兒童電影節、印度加爾各答國際電影節、 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 等24 個國際電影節。 2017年11月,《天籟夢想》摘得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人物評價
張唯是一位致力於展現社會邊緣人群的生活的獨立電影人。因為具備獨立投資電影的實力,所以同時兼任製片人和導演。他的電影取材非常規,視角獨特,關注邊緣人群生活的狀態。
張唯導演在他的作品中灌注了強烈的、自發的社會意識。如此自然純粹的意識讓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了一個社會矛盾的激烈話題。在他看似平實的敘事風格下是巨大的社會衝突。在故事人物和社會的持續衝突中,觀眾目睹了那些巨變下的中國社會極其容易被忽視的現實。張唯導演本身也具體非常矛盾的人格:生活中脾氣火爆、缺少耐心,但是在創作過程中卻始終保有冷靜而明晰的視角。
自2010年以來,張唯導演的代表作 《北京草原》 、《一個人的皮影戲》 、《打工老闆》 、《喜禾》 、《天籟夢想》 及《照相師》 吸引了很多影評人的注意,並引發了業界廣泛長期的討論。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8年 | 《照相師》 | 電影 |
2017年 | 《天籟夢想》 | 電影 |
2016年 | 《喜禾》 | 電影 |
2014年 | 《打工老闆》 | 電影 |
2011年 | 《一個人的皮影戲》 | 電影 |
2010年 | 《北京草原》 | 電影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天籟夢想》 | 電影 |
2016年 | 《喜禾》 | 電影 |
2014年 | 《打工老闆》 | 電影 |
2011年 | 《一個人的皮影戲》 | 電影 |
製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7年 | 《天籟夢想》 | 電影 |
2016年 | 《喜禾》 | 電影 |
2014年 | 《打工老闆》 | 電影 |
2011年 | 《一個人的皮影戲》 | 電影 |
獲獎記錄
2014年執導電影《打工老闆》入圍第38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016年執導電影《喜禾》獲西班牙馬德里國際電影節外語片最佳剪輯提名和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2017年,憑藉電影《天籟夢想》摘得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2018年10月,憑藉電影《亞當的肋骨》獲得第23屆釜山電影節Kim Jiseok獎 。
人物評價
“張唯的電影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故事和人物都緊貼現實,有著像紀錄片一樣的紀實性,來自現實,不迴避社會問題,同時,又能力避說教,客觀而冷靜地表現現實。”——影評人王樽
張唯身上的作者標籤與他面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態度相吻合。他並不是自上而下圍觀式的憐憫,也不以邊緣人群的悲歡作為商品輸出,而是作為一名電影藝術工作者,深入他人的生活並與之共存的姿態。——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