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張原煒(1880-1950),為清光緒二十八年舉人,字於相,號悅庭、葑里老人,又以於相置之。父張楨泰(1856-1906)乳名松壽,字薇州,光緒八年舉人,敕授文林郎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鹽政使這職,父子登科,門楣顯赫,傳為佳話。張楨泰在家鄉葑里曾開採十勝景,現不復存在。而長子張原煒則是影響頗廣,因熟讀經史,尤精史記,曾評點《史記》和《五代史》,與章炳麟、馮君木並稱國學大師。
生平
1903年以後,張原煒跟隨馮止凡、陳愷懷從中新學,興辦學堂,次第執教寧波府中學堂(即今寧波一中)、甲種學堂(今商校)、錢一學堂、斐迪學校近二十年,與馮君木一起被稱為甬上名儒。1907年,寧波教育會成立,張原煒任幹事,此後被選為鄞縣教育會副會長,為甬上教育事業作出過卓越的貢獻。名噪一時的童第德、羅惠橋、揚菊庭、汪煥伯、吳澤、袁孟醇畢出自他的門下。1912年,歷任浙江省議會第二、三屆議員。1927年5月,寧波市政府成立,羅惠橋任市長,張原煒為市政府文書課長,1930年,羅惠橋去職,張原煒去南京津浦鐵路局工作,一年後到上海中國通商銀行及恆及銀行任文書課長。抗戰爆發後,張原煒為避日偽糾纏,由滬回甬,在故居內隱居不出,直到終老。
張原煒文章爾雅、書法入歐虞。當時,凡甬屬名人的壽幛、墓誌、地方建築、碑碣等多有他的手筆。鄞縣通志館成立時,兼任文獻志主任,著有《葑里剩稿》四卷54篇,沙孟海題寫書名,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張源煒墨跡至今存留不多,阿育王寺尚保存著他撰寫的楹聯,寧波中山公園存有他撰寫的碑誌,它山堰刻有他的碑書,《浙江現代書畫選刊》中,也收錄了他的行書尺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