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亶

張仁願,華州下邽人也。本名仁亶,以音類睿宗諱改焉。少有文武材幹,累遷殿中侍御史。時有御史郭霸上表稱則天是彌勒佛身,鳳閣舍人張嘉福與洛州人王慶之等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皆請仁願連名署表,仁願正色拒之,甚為有識所重。尋而夏官尚書王孝傑為吐刺軍總管,統眾以御吐蕃,詔仁願往監之。仁願與孝傑不協,因人奏事,稱孝傑軍誣罔之狀。孝傑由是免為庶人,仁願遽遷侍御史。

基本信息

簡介

又名張仁願,因為避唐睿宗李旦諱故改名張仁願,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唐中宗,睿宗時宰相。曾任朔方總管、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

人物生平

武后時
武后時,突厥沓實力吐敦降唐,部落遷居平夏,謠傳吐敦反叛,京師震動。不久夏州上奏默子劫部落北奔,被州兵與吐敦所擒。事後,張仁亶請在夏州築三處受降城以防突厥南下,議者多不同意,唯宗楚客贊成,並指出築三城有萬世之利。
聖曆元年
突厥默啜率兵攻打媯、檀等州,揚言欲取河北,進陷定州、趙州。朝廷派狄仁傑知帥事擊突厥,默啜掠大量財物北歸。路過幽州時,張仁亶率兵截擊,與默啜大戰。仁亶身士卒驍勇無比,廝殺時手上中箭,血流不止。他的毫不退卻,堅持指揮,突厥大敗。
神龍二年
五月戊戌,左屯衛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張仁亶為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
景龍二年
三月丙子,朔方道大總管張仁亶築受降城於河上。七月癸巳,左屯衛大將軍、攝右御史台大夫、朔方道行營大總管、韓國公張仁亶同中書門下三品。有赤氣竟天,其光燭地,經三日乃止。
景龍三年
八月乙未,(唐中宗)親送朔方軍總管、韓國公張仁亶於通化門外,上制序賦詩。

歷史評價

邊人以為自張仁亶之後,將帥皆不及。——《資治通鑑》唐肅宗上元元年,追封西周開國名臣姜尚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並以張良、韓信、白起等七十二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姜尚兩側。後經歷代君王增刪,剩六十四位,稱“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其中便包括張仁亶。

相關詩詞

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大元帥張仁亶
李嶠

玉塞征驕子,金符命老臣。三軍張武旆,萬乘餞行輪。

猛氣凌玄朔,崇恩降紫宸。投醪還結士,辭第本忘身。

露下鷹初擊,風高雁欲賓。方銷塞北祲,還靖漠南塵。
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大元帥張仁亶
李乂

邊郊草具腓,河塞有兵機。上宰調梅寄,元戎細柳威

武貔東道出,鷹隼北庭飛。玉匣謀中野,金輿下太微。

投醪銜餞酌,緝袞事征衣。勿謂公孫老,行聞奏凱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