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近作集

張守義、趙麗雅等為先生新朋舊友,是因為讀書而結識的同好。 讀書多,多讀書,就不能不頌揚書的功德。 一是因為讀書,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內容介紹

當代散文名家張中行先生的著作《張中行近作集》,收錄作者近作100篇,寫作時期不同,內容廣泛,讀書、交友、談天、懷古,均為其自身的生活與感受,作者行文樸素,引經據典,不泛真知灼見,言辭極具哲理,文風獨具特色。
筆法靈巧,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張守義、趙麗雅等為先生新朋舊友,是因為讀書而結識的同好。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張守義,因裝幀、插圖成就特殊而有名。張守義是個怪人,不吃飯,專靠喝啤酒活著。“頭髮那么長,那么亂,蓬頭垢面,像個流浪漢”。先生上門拜訪,發現其屋子很小,就連立足點也沒有,架子上、桌子上,都被亂書和雜物占領。據說他到德國一趟,遊了許多地方,拾回大量“德國石塊”留作紀念。張守義是“情痴”,常人是生活在柴米油鹽的世界裡,張守義不然,他是生活在充滿幻想的藝術世界裡。酷愛聚書的趙麗雅,是《讀書》的編輯,因為收藏張老著作《負暄瑣話》簽名本而相識。她,少女時期在北京一食品店操刀賣西瓜,下班以後就拿起紙和筆,從不休息,日久天長,功到自然成,被《讀書》發現,改了行。她能書法,愛讀書,讀得快,悟性高,文章極為張老推崇。先生用調侃的筆墨寫她:“你就是今代的柳如是,才高,身量不高,都很像,只是腳太大”。
引經據典,知識淵博。《報國寺》,以地名為文章之題。該寺現在仍舊是舊書業的集散地。關於寺的來歷,據說始建於遼,金仍之,明朝成化年間重修,易名慈仁寺,清朝乾隆年間再重修,名大報國慈仁寺……寺院舊跡眾多,雙松、毗盧閣、書市等等,為先生常懷思古之幽情的處所。這裡只略說毗盧閣,其以高著名,據說爬到上層要走三十六級台階。上層四周有迴廊,可以看見蘆溝橋上的行人和馬車。關於閣,還有個有關佳人的掌故,是顧眉死後曾在這裡停靈。顧眉何許人也?是南明秦淮河邊的有名人物。先生引余懷《板橋雜記》稱:顧媚,字眉生,又名眉。莊妍靚雅,風度超群。鬢髮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通文史,善畫蘭,追步馬守真而姿容勝之。時人推為南曲第一。家有眉樓,綺窗繡簾,牙籤玉軸,堆列几案;瑤琴錦瑟,陳設左右;香菸繚繞,檐馬丁當。余常戲之曰:“此非眉樓,乃迷樓也”。
行文親切,侃侃而談。親情友情是人之常情,《津沽舊事》說,已故老友齊君,是先生的同鄉。因為騎車被撞,下部骨折,行走不便,心情的淒涼是可以想見的,所以先生每年都要去看他一次。時間必是舊曆中秋,因為他是這一天生日。快到齊君家時,常常會看見齊君站在門外,正在向街口張望。先生感嘆,都老了,嘴不說,心裡當然明白,必是見一次少一次。酒桌上,齊君大概因健康狀況不佳,半直半曲地說了一句:“春天能夠多聚會一次也好,秋天,還能見到嗎?”先生聽了,沒有在意。想不到挨到次年五月,齊君就真的走了!其後中秋張老也就不再往天津了!
讀書淘書故事真實感人讀書淘書等關於書的故事,是全書的“重頭戲”。讀書多,多讀書,就不能不頌揚書的功德。先生說,書都是過往多知的人用書寫的方式告訴我們關於他們的所知,所以笛卡兒說,讀書就好像同高尚的古人談話。讀後有所得,先生認為分量較重的有三點。一是因為讀書,就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借讀書的光,才能知道天上人間許多本來不知的事物,如隋煬帝殺父、唐明皇奪媳之類,以及司馬相如不作八股、趙飛燕不纏小腳之類;二是明理,或者說有分辨真偽、對錯、是非的能力。如與權勢有關的那些好聽的話,上至堯舜禪讓,帝王降生,五彩祥雲照戶,即位後愛民如子,下至什麼頭頭,一貫奉公守法等等,先生總覺得事實必不如此;三是一直自信因讀書而有的獨得之秘,可以借“聖人之言”,說得冠冕堂皇些,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再說買書、淘書之事。先生何以只買舊書,因為事實是幾乎不買新書。重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經濟上的,家窮,上有老,中有妻,下有小,都要吃飯穿衣,買書之錢,只能由必需的日用中劫留一點點。其二可以稱為狩獵學的,到“深山密林”中尋覓市面上難見的“犀象”之類,即為“淘書”。先生每周總要擠出一點時間,騎車逛幾處舊書店,幾乎沒有空手而歸的時候。難忘的是淘書的歡樂,因為事過境遷,仍然感到人世間還有情理有溫暖有希望,就是因為還有“書”在,尤其是仍躺在書櫥里的那些書!

作者介紹

張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與河北香河縣,1935年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畢業。擔任過教師、燒爐工、閱覽部主任、出版社編輯等工作,一生中經歷了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朝代,受過日本侵華、文化大革命等歷史大事件的洗禮,從80年代中期開始大量地寫作,陸續出版了《負喧瑣話》等十幾本散文集,在國內外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被季羨林先生編選為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