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牛(Friesian)
原產於荷蘭濱海地區的弗里斯蘭德省和德國北部的荷斯坦地區。美國荷斯坦牛由德國的荷斯坦(Holstein)和荷蘭的弗里斯(Friesland)引進,故稱荷斯坦-弗里斯牛,簡稱荷斯坦牛。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荷蘭牛受美國荷斯坦牛影響大,也稱荷斯坦牛。英、法等國荷蘭牛稱弗里斯牛。還有一些國家利用荷蘭牛與本國地方牛雜交培育出的地方品種稱黑白花牛。如瑞典黑白花、原蘇聯黑白花以及中國黑白花牛等。原產地及歐洲國家的荷蘭牛多為以產奶為主的乳肉兼用型,而美、加、日、澳大利亞等國荷蘭牛則為純乳用型。乳肉兼用型荷蘭牛體型較小,肌肉較豐滿,而純乳用型體格高大,乳用特徵明顯 。
我國引進荷蘭牛始於清末,但數量很少,主要分布在沿海各大中城市。據記載,上海、廣州、大連、青島等地飼養荷蘭牛最早,武漢(1860年)、天津(1861年)、南京(1878年)、開封(1891年)、北京(1895年)、濟南(1897年)等地次之。進人20世紀,我國飼養荷蘭牛的地區逐漸增多,張家口(1931年)、鳳陽(1915年)杭州、徐州、成都(1919年)、重慶(1931年)、哈爾濱、瀋陽、甘肅夏河(1934年)、西安(1939年)、延安(1940年)、蘭州(1944年)等地先後引進了英、美、德、加、日、原蘇聯、澳大利亞、紐西蘭、丹麥、義大利、土耳其等國荷蘭牛。據中國年鑑記載,1936年我國有奶牛9430頭,其中荷蘭牛2607頭。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從美、加、澳、紐西蘭等國向我國捐贈荷蘭牛等8個品種3000餘頭。這批牛分配地區較廣,包括東北至西南各省大中城市以及農業高等院校實驗牧場及科研單位。新中國成立後,據記載,1949年全國約有荷蘭牛及其雜種牛2萬頭。20世紀50年代初從荷蘭、日本、原蘇聯等國引進一批荷蘭牛,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一帶。20世紀80年代,為了加速我國奶牛改良,又先後多次從美、加、德、丹麥、紐西蘭、澳大利亞、法、英、瑞士等國引進荷蘭公牛、凍精及胚胎,最近南京還從以色列引進黑白花公牛凍精。各品種(系)引進後在我國利用情況如下:
德國荷斯坦牛
德國荷斯坦牛原產於德國北部地區。體型中等,體質結實,體軀寬深,背腰平直,乳房呈盆狀,且附著良好,但欠清秀,屬乳肉兼用型(偏乳用)。據測量,頭胎牛體高134.91厘米,胸圍192.2厘米,體重530.5kg。德國荷斯坦牛是古老奶牛品種之一。自1878年建立世界第一本良種登記冊以來,經過100多年的選育,特別是從1962年起引進美國荷斯坦牛雜交,產奶量明顯提高1970年單產為4670kg,乳脂率3.91%;1980年單產為5235kg,乳脂率3.98%,蛋白率3.5%;1990-1991年分別為6930kg、4.27%和3.33%;1994年分別為6815kg、4.28%和3.33%。據報導,我國引進的德國荷斯坦牛產奶量比當地黑白花牛高,尤以乳脂率更高。例如,合肥市當地黑白花頭胎305天產奶4511.23kg,乳脂率3.26%,而德國荷斯坦牛分別為4763.12kg和4.07%。此外,德國荷斯坦與合肥、天津、武漢等地黑白花牛雜交也取得良好效果,據2578頭資料分析,雜種牛產奶量平均為7630kg,而當地黑白花僅為6657.2kg,乳脂率分近為3.77%和3.69%。
丹麥弗里斯牛
丹麥弗里斯牛的產奶量在歐洲僅次於荷蘭牛,占第二位,丹麥弗里斯牛是丹麥奶牛中數量最多的一個品種。丹麥弗里斯牛與荷蘭牛相比,其骨骼與皮膚較粗。近年來,由於不斷從美、加引進荷斯坦牛凍精與丹麥弗里斯牛雜交,其體型發生了變化,介於荷蘭牛與荷斯坦牛之間。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引進近千頭丹麥弗里斯牛,在我國分布較廣,包括東北、西北和南方各省。產奶量各地不一。
英國弗里斯牛
英國19世紀末從荷蘭首次引進弗里斯牛,1909年,開始良種登記,1930年從加拿大引進荷斯坦牛與本國弗里斯牛進行雜交。體型介於荷斯坦與荷蘭牛之間。產奶水平為,1965-1966年單產4534kg,乳脂率3.68%;1990-1991年單產6222kg乳脂率3.96%蛋白率3.24%。1973年北京引進英國公牛,含50%英血雜交牛產奶量為5489kg,乳脂率3.6%,當地黑白花牛分別為5571kg和3.56%。體高比當地黑白花牛低2.8厘米,胸圍低2.7厘米。由此可見,英國弗里斯牛對北京黑白花牛改良未見成效。
法國弗里斯牛
法國19世紀初開始引進荷蘭牛,以後又從德國、荷蘭、英國、加拿大、美國、以色列引進弗里斯牛、荷斯坦牛及其凍精。經多年選育改良效果顯著。黑龍江省趙光農場1986年引進青年母牛3頭,體型較大,體高138.7厘米,體重595kg,全群平均產奶量4120kg,乳脂率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