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瑪麗是一位才女作家,雪萊認為她“既理解詩,又懂哲學”,是他最理想的伴侶。她因寫出《弗蘭肯斯泰因》又名《近代的普羅米修斯》(1818)而聲名鵲起,這部恐怖小說也廣為流布。瑪麗於1816年撰寫此書,是作為雪萊夫婦和拜倫(Lord Byron, 1788-1824)之間的鬼怪小說寫作競賽而動筆的。後來,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幾個電影版本,從而在西方家喻戶曉。書中的主人公維克托o弗蘭肯斯泰因的姓名——Frankenstein也成為英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意為作法自斃的人,毀掉創造者本人的事物,人形怪物)。
作品簡介
當弗蘭肯斯泰因最終發現了“生殖和生命的原因”,“能夠把生氣賦予無生命的物質”時,他創造了一種具有人的感情和理性的生物,但在外表上卻是個醜八怪,是由自相矛盾的部件裝配起來的。他對他造出的怪物感到極度恐懼,嚇得逃之夭夭。於是,這個討人嫌的和忿恨的怪物逃脫了人的控制,最終殺死了它的創造者和最親近的人。在弗蘭肯斯泰因受到怪物的威脅而決意殺死怪物時,這個人造物說:“我是仁慈和善良的,痛苦使我變成魔鬼。讓我幸福吧,我將會有德行的。” 弗蘭肯斯泰因相信了怪物的話,決心為自己的創造結果負起責任,打算為怪物造一個妻子。但是,恰恰在有生氣的生命進入女性人造物身體之前,他突然感到十分恐怖:她可能繁衍一個怪物種族和群體,會把人類消滅得乾乾淨淨。於是,他告訴怪物:“我永遠也不會再創造一個與你相似的東西,像你一樣畸形和邪惡。”怪物回答說:“奴隸,我以前與你辯論過,但是你自己證明你不值得我掛念。請記住,我有力量;你相信你自己是悲慘的,但是我能使你可憐到如此地步,以致白天的光明也將憎恨你。你是我的創造者,但是我是你的主人——俯首聽命吧!”在所有的可怕事件發生之後,弗蘭肯斯泰因臨終時流著兩行熱淚說:“在平靜中尋求幸福,避免奢望,即使它是在科學和發現中使你突出的唯一明顯清白的東西。可是,我為什麼要說這一點呢?我自己在這些希望中毀滅,可是另一個人也許會成功。”看來,弗蘭肯斯泰因多少還是接受了慘痛的教訓,不過他僅僅把厄運歸咎於自己,他並沒有否認其他人也許有成功的希望。
評價
雪萊夫人的鬼怪小說隱喻,科學有可能成為魔鬼,給人類帶來預想不到的噩夢。弗蘭肯斯泰因的形象暗示,科學家不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顧社會後果地窮追自然的秘密。聯想到今日對於生命奧秘的探索和基因技術付諸實踐,這個虛構的故事的確能夠促使我們思考諸多根本性的問題,能夠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例如,科學有益於還是有害於人類?科學知識本身有善、惡(所謂的“致毀知識”)之別嗎?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否要有個限度?科學家可否不加節制地窺探和揭露自然的秘密?需要給科學設定禁區和劃定界限嗎?科學家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科學倫理?我在近年寫的多篇文章(比如“科學無禁區,技術應節制”,《科學時報》2002年7月19日;“暫禁科學!——行嗎?”《科學時報》2004年9月3日;“科學家的科學良心”《光明日報》2004年3月31日;等等)中,已經對這些問題或多或少做了自己的回答,此處不擬贅述。不管這些問題的答案如何,科學家在科學活動中,倒是要像愛因斯坦那樣自始至終秉持科學良心,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神聖而沉重的社會責任。愛因斯坦當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的講演中,曾經諄諄告誡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如果你們想使你們的一生的工作對人類有益,那么你們只了解套用科學本身還是不夠的。關心人本身必須始終成為一切技術努力的目標,要關心如何組織人的勞動和商品分配,從而以這樣的方式保證我們科學思維的結果可以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詛咒的禍害。當你們沉思你們的圖表和方程式時,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