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白壯潮工程

白河縱貫密雲西部全境,源於河北省沽源縣境內,古稱沽河,初自龍門溝入密雲縣境,境內長約60公里。 潮、白兩河常年有基流,但明嘉靖年前卻不過密雲縣城,分流至順義牛欄山才匯合為一。 即將白河水在河槽注入潮河,壯大潮河的水勢,並使原潮、白兩河交匯處東移靠近了密雲縣城,形成水陸漕運的天然通道。

歷史背景

明時密雲軍事漕運任務極重,急需開闢水陸漕運。密雲有“京師鎖鑰”之稱,自古就是軍事重地,戰略地位更為重要。據《密雲縣誌》記載:明洪武五年(1372)置密雲中衛,下設左、右、中、前四千戶所及潮河川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年(1397)置密雲後衛,設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成化十二年(1476)增兵5000人,分駐永平、密雲。這些駐軍每年都需大批的糧草供給。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古北口倉,洪武二十八年(1395)於縣城建龍慶倉,嘉靖年間先後建廣積倉(在大水峪)、廣有倉(在曹家路)等,以上各倉均為儲存軍糧,年儲量多達16萬石(約合2160萬公斤)。而這些軍糧及其他軍事物資需從通州調入密雲縣城後再分運各處,且當時只靠陸路運輸,沒有水陸運輸。為充分利用密雲得天獨厚的水力資源,開闢水陸漕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開始引白壯潮工程。

工程內容

潮白河為海河流域北系四大河流之一,上游分潮河、白河兩大支流。潮河縱貫密雲東部全境,境內長約60公里,其源於河北省豐寧縣草碾溝南山下,古稱鮑丘水。白河縱貫密雲西部全境,源於河北省沽源縣境內,古稱沽河,初自龍門溝入密雲縣境,境內長約60公里。潮、白兩河常年有基流,但明嘉靖年前卻不過密雲縣城,分流至順義牛欄山才匯合為一。
引白壯潮是當時水利建設上的驚人壯舉。引白工程是在楊家莊開挖出新河口和新河道,自馬頭山一改白河全勢西流之勢,使其向南流,經密雲縣城,再西行至河槽村與潮河交匯。即將白河水在河槽注入潮河,壯大潮河的水勢,並使原潮、白兩河交匯處東移靠近了密雲縣城,形成水陸漕運的天然通道。白河這一改道就需挖河道27公里,需要330多萬個工時。密雲縣約有丁額1.5萬,僅靠密雲縣一處人丁是微不足道的,只能從外地調入大量的人力物力,27公里新河道完全是靠一鍬一鎬挖出的。封堵湍急的潮河水,這在當時沒有現代技術,沒有現代機械,僅靠肩擔手提的條件下,築一座狀如山嶺的土壩,其工程浩大,其工程之難是顯而易見的。

作用意義

引白壯潮後,從通州漕運軍糧至密雲一改原來勞民傷財的陸路運輸而實行便捷的水陸運輸,一年四季往來不斷,且直抵縣城,每年水陸運漕米約15萬石(約合2025萬公斤),約占密雲縣當時軍糧年總儲量的94%。後又於夏秋季潮河水量豐沛時漕運可一直至古北口。直到1938年4月,平(北平)古(古北口)鐵路通車後,水路才漸停運,改由鐵路運輸。
引白壯潮,在密雲縣水利建設史上是個重大歷史事件,明、清、民國近300來年密雲軍事重地的鞏固和發展,漕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引白壯潮更使密雲縣城秀美如畫。潮水東來,白水西繞,雙溪碧水捧獻著縣城這顆璀璨的明珠。清代《密雲縣誌》載有知縣傅輝文的《登密雲城》一詩:“疊嶂層峰擁面來,雙城臨水逐山開(密雲縣城分為新舊兩城,故說雙城)。堤邊風細晴舒凍,嶺外寒輕雪綻梅。燈影舊傳紅冶塔,殘香猶自膩妝檯。匣中寶劍橫牛斗,借問當年博物才。”
導白壯潮工程致白河改道後對懷柔平原的影響
在451年前(1555—2006),《水經注》中的沽水(白河),就這樣被明嘉靖年間的那個姓劉的總督侍郎無情的從懷柔平原抹去了。這說不清是好事還是壞事,說是壞事,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懷柔失去了一條水量豐沛的河流;說是好事,也許在上游沒有水庫以前,懷柔人民就因此而避免了無數次的洪災水害。
(1)消極影響
自白河改道東去至1971年上游大水峪水庫攔洪的416年間,沙河一支來水依舊,但水量明顯減少。寬漫的白河故道兩側漸漸沙化,河床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潦澤,灘地,河柳逆風北傾,茅草叢生,狐狼鼠兔出沒期間,沙窩嶙峋,礫坑櫛比一片荒涼。從此,北起神山,南至京承鐵路,東自宰相莊、北房、楊宋一線,西至雁棲河右岸的30多平方公里範圍,就被冠名為“西大荒”了。西大荒不但在懷柔區內有名氣,它也曾是北京市五大沙漠之一。 “西大荒,三件寶,沙子石子毛毛草,歪脖樹朝北倒,野兔耗子滿地跑” 這是上世紀70年代,在宰相莊、安各莊、北房等村廣泛流轉的一段民謠,這段民謠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白河故道失水後的荒蕪景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