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狀況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177mm,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77億立方米,人均約450立方米。2000年太湖流域年用水量達到316億立方米,流域本地水資源量已不能滿足用水量需求。多年來,太湖流域之所以尚能夠維持用水,一靠長江引水補充沿江地區;二靠水資源的重複利用。但水資源保護措施跟不上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需要,流域水體污染十分嚴重,已成為當前影響水資源供給的主要問題。根據1998~2000年三年間連續水質監測評價表明,儘管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體水質總體上尚未得到明顯好轉,湖泊富營養化在整體上也未得到根本性改善,2000年總磷、總氮、化學耗氧量均遠未達到規劃目標;河網的水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有的地方還有惡化的趨勢;2000年流域省界水體水質總體略好於1998年,但劣於1999年,超標水體(劣於Ⅲ類)所占比例達88.0%,比1999年增加了3.7%,特別是劣於Ⅴ類的水體已達34.9%。太湖流域水資源狀況不容樂觀。
太湖狀況
(一)太湖用水狀況
太湖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水面積2338km2,正常水位(吳淞基面3.00m)下容積44.3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89m,是一個典型的平原淺水型湖泊。太湖換水周期約300天。太湖具有蓄洪、供水、灌溉、航運、旅遊等多方面功能,是流域工農業和環境用水的重要水源地,目前從太湖直接取水的水廠有12個,日取水總量為326萬立方米,相當於38m3/s,年取水量為11.9億立方米,主要供給環湖地區蘇州、無錫等城市的工業與生活用水。
農業用水主要取自環湖婁港和太湖下遊河道。據估計,杭嘉湖及江蘇濱湖地區約有500多萬畝農田依靠太湖間接供水,目前的畝均用水定額為468 立方米/年,全年農業用水量為23.4億立方米。
望亭火電廠取水口設在望虞河立交工程處,其冷卻水取自太湖,年取水量為6.3億立方米,排入運河和望虞河。蘇州市為改善內城河水環境,在太湖貢湖建設取水口,引取太湖水入蘇州城區內城河,建成後年取水量將達到1.26億立方米。
上述合計從太湖取水流量總計達136 立方米/s,累計年取水量約為43億立方米,其中浙江約10億立方米,江蘇約33億立方米 (蘇州21億立方米,無錫12億立方米)。如考慮錫東水廠取水、蘇州的環境用水以及枯水年向上海市增加供水,太湖年供水量將接近60億立方米。
(二)太湖水質狀況
太湖水質監測評價表明,太湖水體惡化趨勢雖初步得到遏制,但尚未明顯好轉,有機污染指數CODMn逐年上升,太湖富營養化的主要指標總磷(TP)與總氮(TN)的含量,遠未達到2000年規劃目標要求。1998年至2001年,太湖富營養化水域面積一直在80%以上,汛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湖泊富營養化程度有所加重,嚴重影響了太湖周圍城鎮用水。
1、太湖水體水質年際變化
分析近十幾年太湖水質監測資料,太湖水體總磷(TP)濃度1987年為0.029 mg/l,1995年達到最高0.133 mg/l;2000年為0.10 mg/l,超過2000年規劃目標值(0.05mg/l)的1倍。
太湖總氮(TN)濃度1987年為1.51 mg/l,1995年達到最高3.14 mg/l,2000年為2.54 mg/l,超過2000年規劃目標(1.0mg/l)的1.5倍。
太湖高錳酸鹽指數(CODMn)濃度1987年為3.20 mg/l,2000年達到5.28 mg/l,全湖平均值基本維持在Ⅲ類,但局部水域梅梁湖水體水質為Ⅳ類,五里湖水體水質為Ⅴ類。13年間上升了近60%。
2、太湖水體水質年內變化
根據近幾年的年內水體水質變化分析,太湖富營養化的主要指標總磷(TP)與總氮(TN)濃度年內變化有著基本相同的變化規律。
總磷(TP)濃度3月前後為全年最高,4~11月呈下降趨勢,12月至次年3月逐漸上升;總氮(TN)濃度每年3月前後為全年最高,此後呈總體下降趨勢,至10月前後為全年最低,11月至次年3月呈上升趨勢;高錳酸鹽指數(CODMn)平均濃度年內變化不大,例如2000年6月份達到全年最高為5.99mg/l,隨後逐月下降,12月份為全年最低為4.16mg/l。
中央政府十分關注太湖流域水污染問題。國務院於1996年在無錫召開了“太湖流域環保執法檢查現場會”,研究治理太湖富營養化問題,並將太湖作為中國水污染治理的重點“三湖三河項目”之一。而後編制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計畫及2010年規劃》,確立了太湖治理目標:“1998年底廢水達標排放,2000年底太湖水體變清,2010年基本解決太湖富營養化問題,湖區生態系統轉向良性循環。”
投入資金
“九.五” 期間,國家和地方投入太湖污染治理的資金累計達120億元,太湖水體惡化趨勢已得到初步控制,部分河湖水質開始好轉,但鑒於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和複雜程度,太湖水體水質總體上尚未明顯好轉,有的地區河網水質還有惡化趨勢。隨著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和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城鎮居民的生活污染及農業面污染已成為太湖主要污染源。生活污水與工業污水的負荷比由過去0.8:1上升到現在的1.3:1,加上各地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緩慢,導致總磷、總氮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總磷、總氮本身雖未危害,但為藻類大量繁殖提供了營養條件。研究表明,低氮磷比,水流停滯、光照足、較高水溫(30°C左右)、沒有大量的浮遊動物攝食等均有利於藻類特別是藍藻的繁殖,尤其當湖水中氮含量是磷含量的15~20倍時,更易引起藍藻爆發。藍藻大量繁殖會形成對人體有害的“水華”,不僅危害供水,同時影響湖內養殖業,還破壞了太湖生態環境。
太湖流域管理局和蘇、浙、滬兩省一市水利部門,在保證防洪安全前提下,逐步嘗試利用水利工程引清供水,搞活水體,增加水體環境容量,改善太湖及流域水環境和太湖周邊及下游地區用水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