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革囊星蟲

形態特徵體長60—120mm,吻部細長,管狀,約為體長的1.5—2倍。 鉤環間有圓形乳突,直徑0.03mm,其角質板排列緊密,呈現數環。 位於吻基部和體末端的乳突色深,粗大而密集,直徑0.3一0.5mm。

形態特徵

體長60—120mm,吻部細長,管狀,約為體長的1.5—2倍。吻部遠端有鉤環50—70環,其後有不完整鉤環約100環。每鉤棕黃色,高0.06mm,基部似馬蹄形,寬0.04mm,主齒尖向後彎曲,無副齒,透明三角區清晰,底部寬大,占有整個鉤的基部,透明中溝上端尖,深入主齒,下端寬,連線三角區的頂端。鉤環間有圓形乳突,直徑0.03mm,其角質板排列緊密,呈現數環。觸手指狀,通常為10個,圍繞項器呈馬蹄形排列在口的背側,每個觸手的外側面白色,內面有褐色斑點。體表面生有許多皮膚乳突,圓錐形,棕褐色,由多角形的角質小板組成。位於吻基部和體末端的乳突色深,粗大而密集,直徑0.3一0.5mm。每突的角質小板排列緊密,邊緣的最大,色深,趨向中央側依次變小變淺。
縱肌束18—19束,條次分明,偶見分支。環肌成束。收吻肌大部融合在一起,在體中部分開為2對:背對長,始自體後部1/4處的1—3或2—3縱肌束;腹對短,始自1或1—2縱肌束,兩者的始點相距11—15mm。紡錘肌粗大,前端始自肛門前約6mm的體壁上,末端固著。無固腸肌。翼狀肌在直腸末端,橫跨4個縱肌束。腸螺旋60—85轉。直腸盲囊橢圓形,距離肛門約7mm。普利氏管明顯,無細管。腎管1對,褐色,約為體長的1/3,大部分附著在體壁上,只有末端游離,腎盲囊發達,腎孔在肛門稍前方,開口於4—5縱肌束之間。眼點1對。

棲息環境

本種是中國星蟲中較大的種群,產地居民多食用。多棲息在高潮區和潮上帶鹽鹼性草類叢生的泥砂中。如浙江省蒼南縣巴曹海灘生長鹼性草類的高潮區,棲息甚密,深度10cm,每平方米有70—100條。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福建、廣西、廣東、海南島

分類討論

本種具大而色深的乳突,與淺黃褐色的皮膚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其從外形上很容易與同屬的其他種區分開來。1958年,陳義和葉正昌根據采自中國溫州和廈門的標本,定立了可口革囊星蟲 Physcosoma esculenta,並認為 P. esculenta 與分布於菲律賓南部的 P. deani Ikeda 相近。Cutler和Cutler (1981),Culter(1994),Pagola-Carte和Saiz-Salinas(1996,2000)均認為 P. esculenta 是弓形革囊星蟲 Phascolosoma arcuatum (Gray)的同物異名。我們檢查了采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量標本,同意後者的意見。
收吻肌大部融合,背腹2對,始點相距較遠,每對收吻肌的始點甚近,是本種的重要特徵。陳義和葉正昌(1958)記載溫州標本謂有固腸肌。我們檢查了廣西、廣東、海南島、福建和浙江等地標本均未發現固腸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