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陽信江軍政學校舊址

弋陽信江軍政學校舊址

弋陽信江軍政學校舊址, 位於江西省婺源市弋陽縣漆工鎮的吳家墩村。1929年10月25日,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領導人在弋陽九區吳家墩創建信江軍事政治學校。在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這是一所創辦的比較早、也比較正規的軍事政治學校。1930年7月,隨著蘇區的發展,信江特區更名為贛東北特區,信江軍政學校也因此易名為彭楊軍政學校。校址由吳家墩遷至同為弋陽九區的黃家源,1931年2月又遷至橫峯縣葛源鎮。1932年底,贛東北蘇區易名為閩浙(皖)贛蘇區,彭楊軍政學校也改建為紅軍學校第五分校,直至1934年底結束。

1929年10月17日,中共江西信江特委在給江西省委的一份檔案中報告:“1、我們感覺軍事政治工作人才的缺乏,決定開辦信江軍事政治學校。2、學校名稱即為信江軍事政治學校,學校由信江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創辦。3、學校由各縣蘇選送總計140多名學生組織為一大隊分二中隊六支隊十八小隊。4、訓練科目為軍事訓練與政治訓練。5、學校組織校長一人,大隊長一人,政治部主任一人,軍事教官三人,政治教育若干人。6、入伍期一月,訓練期二月,共三個月畢業。7、本月二十三日考試,二十五日開學。”經江西省委同意,信江軍事政治學校正式成立,這是我軍掛牌最早的軍校。

學校校址設在江西 弋陽縣九區吳家墩村。校長兼大隊長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後任北伐軍某部連長的鄒琦。政治部主任由信江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邵式平兼任。學員從紅軍和蘇區青年學生中選拔,需經過組織推薦,文化考試,體格檢查方可入學。第一期共招收了學員一百七十餘人,其中女學員十餘人。學習期由三個月增加到六個月,十月二十六日,信江軍政學校舉行開學典禮,信江蘇維埃主席方誌敏到會講話:“同志們,我們這所學校不是普通學校,它是一所種子學校,是一支學兵大隊,是一所培養紅軍幹部的熔爐。你們這批學員,先用三個月時間,經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再用三個月的時間到連隊實習,經受戰火的考驗後,你們將成為我們紅軍優秀的指揮員、戰鬥員。”我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原廣州軍區司令員吳克華就是軍校的第一批學員。

軍校的學習主要為軍事和文化二大類。

文化學習有文化課,由文化教員教識字、算術,提高學員文化水平。政治課學習內容有《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原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音樂課教唱革命歌曲。

軍事學習有軍事課,由軍事教員教軍事知識,內容有步兵操典、戰鬥條令、野外勤務、進攻和防禦等。軍事操練課由講堂到操場、由理論到實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第一階段操練單個散兵的作戰要領。第二階段進行班、排、連、營的進攻、防禦要領訓練。第三階段進行戰鬥演習。畢業前夕,學員加入紅軍隊伍上前線實習。

由於國民黨軍的軍事進攻,信江軍政學校第一期學員提前畢業。

信江軍政學校於1931年3月遷往橫峰葛源。同年秋,為紀念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和工人運動領袖楊殷兩烈士,學校易名為“彭、楊軍事政治學校”。1933年初,贛東北蘇區與中央蘇區連線後,“彭、楊軍事政治學校”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1934年10月,贛東北紅軍反五次“圍剿”失利,紅軍離開根據地北上,軍校結束最後一期。

軍校從創辦到紅軍北上,共辦了八期,培養紅軍骨幹一千五百餘人。舊址現已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葺一新供人瞻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