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人文聖山

由於地質環境的演變,氣候變暖,流水作用形成了廬山美貌的景觀。據統計遍布廬山的摩崖石刻共有九百多處。

節目概述

位於廬山腳下的淨土宗祖東林寺,它的奠基人就是1600年前遠行至此的慧遠。佛教作為外來宗教,逐漸融入本土文化,已成為中國的三大宗教之一。

節目簡介

陸修靜在廬山南麓修建的太虛觀及至北宋一直都是南方道教規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宮觀和修煉場。同一時代同處一山,佛道兩教既對峙又同尊。

分集劇情

第1集

本期節目講述了廬山從太史公司馬遷的第一次登頂算起,無數群星閃耀照亮了千年時空,他們一次次完美的登場和謝幕,紛紛留下的傳奇,直到今天仍然令我們唏噓不止。

第2集

本期介紹了新中國廬山面貌的改變歷史。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山體面積約282平方公里。其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西兩側山體多峭壁懸崖不易攀爬,南北兩坡甚緩。自東漢名揚海內之後,直至明初才真正擁有一條上山登頂的大路,就是九十九盤古道。而徐霞客則是按照小路上山登頂,紀實性的記錄了廬山的面貌。在廬山修築第二條大路的人是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叫蓮牯路,使得此山的適宜性大大增強。

第3集

時隔多年,一位退伍日本老兵在他的日記里提到廬山戰鬥仍然心有餘悸,那場歷時9個月的戰役被我們稱為“孤軍守山”,兩個地方保全團對岡村寧次親自掛帥的一個軍。對廬山的爭奪已經遠遠超越了其戰略意義,因為這裡是中國的“夏都”,中國政府就是在這裡向世界宣布全民抗戰的開始。廬山孤軍守山長達二百六十七天,大小戰鬥二百餘次,書寫了抗戰史上的奇蹟。

第4集

山林借靜讀書,擇勝地納徒講學,曾是古代眾多儒者的願望。廬山多彩的人文歷史之中也有著因儒興學的一章。周敦頤在廬山蓮花峰下興建濂溪書院,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他們共同奠定了理學思想、教學理念在中國傳播至今的基石。這些儒學大家的功績,不僅在於使廬山成為宋明理學萌芽和傳承的家園,更使廬山成為中國古代不同哲學思想相互交流的學術樂土。

第5集

今天廬山上的牯嶺鎮儼然是一個隱藏在雲中的國度,這裡具備一座城市應有的一切,長住民兩萬多人。時光倒退到1886年,這裡還只是荒無人煙的山谷,一個叫李德立的西方人,有人說他是貪婪的騙子,也有人說他是極富探險精神的商人,無論如何,因為他的到來,一場充滿鬥爭和戲劇性,但終究是對廬山乃至中國近代文化史意義深遠的土地變革發生了。

第6集

本集以外國青年羅根在廬山尋訪先輩故園為引子,牽扯出在中國二十世紀初期,廬山上顯露出的世態、人情。由此進一步解讀廬山千姿百態的別墅之中蘊藏的更多歷史價值,以及從興建別墅的廬山石工身上體現出的,堅韌和團結的精神價值。而本集旨在通過這表象,探求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種族和不同視角下的人們和廬山的情感交織。

第7集

自明朝開始廬山成為皇家之山,這座名山的政治篇章拉開序幕。當中國北方在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反覆拉鋸戰中成為主戰場時,包括廬山在內的長江以南地區卻幸而成為狼煙中的桃源樂土。公元1275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接到捷報南宋江州失守,蒙古鐵騎馳騁廬山之麓,這是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占據。在元朝的等級劃分中,這裡的居民被稱為南人,屬於最低賤的種群。歷經戰亂後1392年,廬山回歸了平靜。但是一道敕令的下達打破了廬山的靜謐。

第8集

兩千多年來閱盡帝王將相,看罷天下文章,一生史家絕唱,兩位佛道宗師,讓我們夢回遙遠的年代,共同見證廬山人文歷史開天闢地的第一章。由於地質環境的演變,氣候變暖,流水作用形成了廬山美貌的景觀。據統計遍布廬山的摩崖石刻共有九百多處。位於廬山腳下的淨土宗祖東林寺,它的奠基人就是1600年前遠行至此的慧遠。佛教作為外來宗教,逐漸融入本土文化,已成為中國的三大宗教之一。陸修靜在廬山南麓修建的太虛觀及至北宋一直都是南方道教規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宮觀和修煉場。同一時代同處一山,佛道兩教既對峙又同尊。

第9集

正在編纂之中的《廬山歷代詩詞全集》顯示,從東晉開始至今,歷代詩人題寫廬山或者在廬山創作的詩歌總量達到了16000餘首。在中國詩歌的發展歷史中,廬山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坐標點,幾千年來,它和歷代詩人形成奇妙而密集的互動,與廬山息息相關的千古名句成為漢語言文學中流傳百代的經典。歷代詩人,一如文火煮山,留下歷久彌新的文明薪火。

第10集

陶淵明十三年間,五次辭官,拋下官印,登上潘陽湖,以一意孤行的姿態過起來隱居的生活。隱逸文化無比張揚的時代已經來臨。但是他的作品表面看來清新淡雅,但是內在看來,卻有一種對實事的憤世嫉俗與不滿。以質樸的語言寫出了中國人理想的對於家園的想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