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廣都縣(四川雙流縣華陽鎮古城村),屬蜀郡。廣都縣更名為就都亭。王莽時(9年),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復名廣都縣。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寧蜀郡(僑郡),廣都縣改屬寧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廢寧蜀郡,廣都縣仍屬蜀郡。隋仁壽元年(601年),改廣都縣名為“雙流縣”,屬蜀郡。唐龍朔三年(663年),析雙流縣復置廣都縣,屬成都府。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廢廣都縣入雙流縣。歷史沿革
廣都,古蜀王蠶叢、杜宇、開明氏等曾先後以廣都瞿上、樊鄉為治所。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為蜀侯,以陳壯為相,以張若為蜀國守。雙流地屬蜀郡。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廣都縣,屬蜀郡。王莽時(9年),廣都縣更名為就都亭。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復名廣都縣。
蜀漢時期,廣都縣隸屬關係不變。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寧蜀郡(僑郡),廣都縣改屬寧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廢寧蜀郡,廣都縣仍屬蜀郡。
隋仁壽元年(601年),避煬帝楊廣諱,借左思《蜀都賦》中“帶二江之雙流”語,改稱雙流,屬蜀郡。
唐龍朔三年(663年),析雙流縣復置廣都縣,同屬成都府。
北宋時期,雙流縣、廣都縣仍屬成都府。熙寧五年(1072年),廢陵州,以貴平、籍縣為鎮,劃入廣都縣。南宋時期,隸屬關係不變。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廢廣都縣入雙流縣。至元十二年(1275年),雙流縣屬成都路錄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隸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四川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雙流縣建制併入華陽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隸屬關係不變。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雙流縣曾一度屬“大西”。
清康熙六年(1667年),雙流縣併入新津縣(曾一度用名“新雙縣”)。雍正八年(1730年),復置雙流縣,屬成都府。
民國3年(1914),屬西川道。民國18年(1929)直屬四川省轄。民國24年(1935)屬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解放。
解放初,析四川省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區並設行署。雙流縣屬川西區行署溫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省制,設專員公署,雙流縣屬四川省溫江專員公署。1959年雙流縣曾一度與華陽縣合署辦公。同年7月,撤銷雙流縣建制併入溫江縣。1962年復置縣,隸屬關係不變。
1965年,撤銷華陽縣建制併入雙流縣。1976年,仁壽縣籍田區劃入雙流縣。同年,雙流縣劃歸成都市管轄。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