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9年,經原縣政府批准,成立了潮安縣梅林湖古海蝕石群地質地貌保護區,2003年經省政府同意,保護區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廣東潮安海蝕地貌自然保護區,2007年,省政府同意設立廣東潮安海蝕地貌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管護面積 193.3公頃 ,涉及庵埠鎮和彩塘鎮八個村。
海蝕形成
潮安海蝕地貌位於潮安縣城庵埠鎮西南約3公里的小桑浦山南段梅林湖風景區。梅林湖是廣東省有數的內海湖泊,是一個古代瀉湖,在全新世期韓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水下沙洲逐漸增高形成砂堤,將海岸線的淺水與外海隔開而形成。湖區在晚全新世期的沉積有百餘米厚,在湖的西岸地下4至5米深處,曾發現有人類活動的古文化層和貝丘遺址,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陶瓷、骨器和大量貝殼,這是先民海邊採食貝殼的遺址,見證了韓江三角洲地理演變的歷史。
古海蝕石群在梅林湖西岸牛頭山下,大約6000年前,梅林湖在形成陸地的過程中,這一帶的岩石經過海浪的侵蝕,逐漸變成了像蘑菇、海龜、企鵝、海象、狼狗等形狀千奇百怪的石群,形成了古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坑、海蝕洞、海蝕溝等自然奇觀,還可以見到幾次海平面升降變遷不同期的沖蝕面。這些古海蝕石群,是研究潮州沿海地形變化的重要文物。
保護目標
潮安海蝕地貌有保存完好的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柱、海蝕平台以及形態各異的花崗岩海蝕石等海蝕現象,同時存在古瀉湖及貝類堆積等第四紀堆積剖面,是該地區古海面變化、地殼上升及海岸線變遷的證據。
管理措施
2010年4月,廣東潮安海蝕地貌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正式掛牌成立。
潮安海蝕地貌對研究潮汕平原地質發展、海平面升降、古海岸的變遷等古地理變化歷史和新構造運動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保護區管理處的成立,將有利於更好地保護該區域的地質地貌和自然景觀,使之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潮安區希望保護區管理處嚴格按照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切實加強對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
保護意義
古瀉湖和古海蝕石群相伴出現是不多見的地理現象,是海際變遷的直接證據。分布密集、保存較好的古海蝕石群,顯示了大海波浪對海岸花崗岩強烈的侵蝕作用,記錄了古代海平面的變化情況;古代瀉湖的遺址是潮汕平原滄海桑田的歷史記錄;壯觀的花崗岩風化地貌,是典型的風化作用地質遺產。在一個不大的範圍內有著如此多的地質遺址,而且關係密切,在廣東省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也是比較罕見的。
潮安區一直都重視保護梅林湖和古海蝕石群,規定了湖區四周總面積566公頃保護區域,明令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保護區內進行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危害生態安全等建築項目和違法行為,並及時採取封山育林、禁采禁伐和退耕還湖等一系列措施,使整個自然資源和地質遺址得到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