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思賀鎮

思賀鎮素有信宜的“西伯利亞”之稱,位於信宜市的東部,離信宜市區公路里程約120公里,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肇慶、陽江、茂名三市交界點。思賀鎮地處雲霧山區,地勢南高北低。主種水稻、薯類、花生、八角、砂仁、肉桂、油茶、柑橙、方柿、烏欖、黃欖。思賀鎮以奇石風景著名,鎮北部的大垌村黑石自然村,由於大多石色呈黑,“黑石村”因此而得名。在信宜市思賀鎮崗坳村委會附近有一口自然形成約七百年的水塘,當地人稱之為“龍塘”。

思賀鎮-概況

入山標記思賀鎮東南與陽春縣的松柏、雙底鎮,北與羅定縣太平、船步鎮相接。面積181.05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會93村,總人口4萬。據說,本鎮大芾村有兩座形似子的山峰,屹立於河的兩岸,河水咆哮而得名獅嚎,後按當地客家話改稱思賀。1950年為6區,1955年改為思賀15區,1958年屬合水公社,1961年置思賀公社,1983年改為思賀區,1986年改為鎮。  

思賀鎮地處雲霧山區,地勢南高北低。主種水稻、薯類、花生、八角、砂仁、肉桂、油茶、柑橙、方柿、烏欖、黃欖。林以松、杉、毛竹為主,境內有市辦八一農場等單位。思賀鎮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小水電開發是思賀鎮的重要工業。小水電總裝機容量7335千瓦,已投產電站12座,裝機容量5800千瓦,已立項電站3個,裝機容量工535千瓦。

思賀鎮-自然地理

地圖思賀境內峰巒疊嶂、林茂草豐、飛瀑流泉、鶯鳴鳥唱、如詩如畫,又被譽為信宜的“西雙版納”。思賀主要有海拔1080米的八排頂、海拔1008米林洲頂、海拔1062米的花樓頂、海拔1159米的筆架山等大山。八排頂(“四大天柱”其中一柱)是信宜、陽春、羅定的界山,位於思賀的東部,山頂上樹木稀疏,奇石星羅棋布,其中一塊狀似海龜,令人流連。山頂有省政府立於1992年的信宜、陽春、羅定的界碑。由於歷史的原因,信宜與羅定、陽春因為思賀地界的問題,產生了許多糾紛。八排頂又是陽江市的母親河,漠陽江的源頭即在八排頂下的陽春河塱鎮牛溫村。
思賀鎮以奇石風景著名,鎮北部的大垌村黑石自然村,由於大多石色呈黑,“黑石村”因此而得名。黑石村有一戶人家在美麗的石群中起屋安居,這座民宅門前有一幅如電影寬銀幕般的石屏,還有一石如海豚躍水;屋後山上有一大石猶如雄鷹登枝,還有一座如杭州“天下第一大石”。
屋的左邊,有一座幾米高雞心狀大石,石巔上生長著一棵長達80年之久的棕樹,棕樹歷盡風霜,毅然挺拔、笑傲蒼芎、令人傾羨贊絕;屋的右側有座石屋,石屋內流水淙淙、蔓藤條條、冬暖夏涼,又是一個避暑勝地。離石屋一公里處,有一座“不倒翁”巨石,“不倒翁”石屹立在一座海拔100多米的山巔上,遠處望去,“不倒翁”石搖搖欲墮、險景妙趣橫生。一人助推此石,來回擺動,但幾十人齊力助推卻不會傾倒,只是激烈擺動,“不倒翁”石由此得名。
在距“不倒翁”石三公里的大垌白屋自然村,有一地名叫“犁頭坑”。“犁頭坑”的田頭,有一把石“犁頭”,“犁頭”栩栩如生,維妙維肖,躍躍欲試下田耕弓耕。“犁頭坑”故而得名。“犁頭”是在一百多年前,雷電擊破山上一座大石,一石塊滾下山腳田邊擱置,人們見其狀如犁頭,熠熠閃光,具有觀賞價值,村民力保原狀,不許破壞,留作後人紀念觀賞。還有位於思賀三屋管區和羅定市沙瑯交界處的石山,石山共分四座,一座比一座高,可謂是山外有山,每上一座,風光也大有不同。

思賀鎮-歷史沿革

漠江源頭百年老屋歷史上思賀曾經是瑤族的聚居地,清朝中期被漢族同化,但也遺留了一些遺蹟。主要是大坪村瑤寨遺址,大坪村位於思賀鎮瑤家坪,海拔900多米,東北是林洲頂,南面是犁壁頂和筆架山。遺址座落在山坪上,坪上有村落。他們的裝束、語言、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早與漢族融合。當年,這裡的瑤民以種藍為業,遺址周圍有藍山、藍湖,是當時瑤民種藍、制藍靛的地方。另外有瑤族採礦的遺址銀廠。  

思賀鎮現在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崇尚讀書,人才輩出,語言、民居建築文化非常具有特色。著名作家楊乾華即是思賀到堆村人。橫崗村有一座丘家古祠,丘家祠具有古代建築文化特色,至今主體原貌保存尚好。丘家祠又稱丘家書院,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丘氏始祖從福建省搬遷到橫崗村定居時,聘請各地的能工巧匠興建的。丘家祠主體建築坐北朝南,中央天池,前後兩座,雕樑畫棟,美輪美奐,氣勢恢弘,建築面積達400多平方米,高達10多米。在文化大革命時間,局部建築受到了破壞,祠堂內的大多工藝、美術已蕩然無存。據說在未被破壞之前,廣東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類都在此得到了展現:大門祠堂內很多雕花門檔,檐下刻有從商周到宋代的歷史故事人物畫,精雕細刻的各種飛禽走獸、龍鳳福壽類,成為一道文化長廊。門檻是用石質雕成,構思巧妙,雕工細膩。丘家祠集嶺南建築藝術之大成於一身,併兼有精湛的民間工藝藝術,號稱“思賀祠冠”,堪稱一座古代建築工藝寶庫。

思賀鎮-七百年的水塘

護送學童上學放學在信宜市思賀鎮崗坳村委會附近有一口自然形成約七百年的水塘,塘水碧藍,深不可測,常年冰涼,從不乾枯或暴漲,十分神奇,當地人稱之為“龍塘”。乘車經羅定市太平鎮剛進入思賀路段就看到了“龍塘”。這口塘呈圓形,直徑約150米,周圍無樹木,似一口大鍋嵌在大地中。據當地民間傳說,距今700多年前的元朝元貞年間,此處是居住著幾十戶人家的村莊,因地下出現一條寬30厘米、長40多米的裂縫,村民擔驚受怕被迫搬遷,不久,這裡一夜之間下陷成一個圓狀深穴,後來深穴日久積水而成一口水塘。奇怪的是水塘水位長期保持在一個地方,水溫也常年保持在8—9℃。附近的村民拿一條幾十米長的繩子繫著一塊大石,撐著竹排到塘中把繩子沉入水中,可放盡手中的繩子石塊仍未沉到底。村民曾放過一些魚苗入塘中,但從未捕捉得到,當這些魚已長到幾十斤重一條,經常躍出水面遊動。有一名叫陳牛九的村民拿著漁網遊到塘中去捕魚,被冰冷的塘水凍僵了手腳,再也沒有上來。為免除後患,人們用幾台大型抽水機想把塘水抽乾,可是花了幾天幾夜的時間不斷抽水,水位卻絲毫沒有半去,只好作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