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1994年創辦城前身是1956年創辦的廣東建築工程專科學校建築系,1991年調整為本科專業,市規劃本科專業,1997年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業改為五年制本科。1995年院校調整,合併入廣東工業大學,2000年與其他土建類專業共同成立建設學院,2009年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業單獨成立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並整體由大學城校區遷往東風東路校區。現有在編教職工7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人員29人,博士、碩士學位人員32人。現有本科生827人。2005年招收建築與土木工程方向工程碩士,2009年招收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業碩士。
機構設定
學院設建築系、城市規劃系、實驗中心與生產實踐機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系設建築設計、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技術等教研室;城市規劃系設有城市規劃理論與設計、城市設計、風景園林教研室。 院管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實驗中心下設建築學實驗室、城市規劃實驗室與建築CAD實驗室。建築學實驗室下設建築物理、建築模型、建築材料與構造和建築測繪實驗分室,城市規劃實驗室下設景觀園林和數字城市與虛擬建築實驗分室。建築設計研究院成立於1981年,是高校成立較早的設計院之一。下屬4個設計所,現為建築工程甲級資質,近幾年完成的大中型項目累計過百項,有多個項目獲國家級、省級優秀設計獎。學院重視圖書資料資源建設,學校圖書館有建築科學類中文圖書26178種,141912冊,外文圖書1621種,2230冊;中文期刊紙質93種,電子期刊386種,外文期刊紙質19種,電子期刊2種。
學科建設
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始建於1956年,我院建築學及城市規劃兩大專業創辦歷史悠久,歷屆畢業生活躍在省內外的基建戰線上,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2005年開始招收土木與建築方向工程碩士,2009年招收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業碩士。學院植根於嶺南地域,緊扣廣東經濟發展,從建築文化、生態節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城鄉規劃理念出發,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中,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綠色建築與嶺南聚落形態兩大方向。通過著眼於地方的社會經濟水平及自然資源狀況、人文歷史狀況等,使學科方向與區域特色相一致,既能更好的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也能突出學校特色,使學科具有廣闊的社會適應力和持久的發展動力。
科研論文
2008年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三大索引、中文核心、教學論文統計作者 | 題目 | 刊物 |
朱雪梅 | 傳統街區改造復興模式研究 | 南方建築 |
謝滌湘 | 創意產業的發展構想與老城區更新——以廣州市荔灣區為例 | 熱帶地理 |
謝滌湘 | 面向亞運會的廣州旅遊業發展研究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謝滌湘 | 市場經濟體制下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研究 | 現代城市研究 |
謝滌湘 | 廣州大都市批發市場空間分布研究 | 熱帶地理 |
謝浩 | 公共建築天窗的設計策略 | 節能技術 |
謝浩 | 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初探 | 安徽農業科學 |
謝浩 | 體現嶺南建築特色的中庭空間 | 城市 |
謝浩 | 加強水資源節用管理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 建築設計管理 |
謝浩 | 以開放的姿態呼喚世界級大師——侃侃“外國建築師與中國建築”的話題 | 城市 |
范建紅 | 經濟發達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佛山市南海區為例 | 熱帶地理 |
張宏 | 居住、空間、文化 | 四川建材 |
何韶穎 | 論城市化進程對珠江三角洲城鎮空間結構的影響 | 熱帶建築 |
華國棟 | 環境育人 潤物無聲—試論在高校中推行“環境教育”理念 | 現代經濟信息 |
謝浩 | 專業課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 民辦教育研究 |
謝浩 | 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民辦教育研究 |
吳玲玲 | 城市規劃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丁麗娟 | 新形勢下高校就業指導隊伍建設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何韶穎 | 結合實踐的“城市設計”教學新探索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謝浩 | 在專業課教學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 科教論壇 |
謝浩 | 關於高校考試改革的理性思考 | 南開教育論叢 |
謝浩 | 高校實驗課教學改革探索 | 高等教育研究 |
謝浩 | 基於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改革 | 五邑大學高教研究與探索 |
羅勝京 | 水墨元素在現代海報設計中的時尚解讀 | 《藝術教育》 |
羅勝京 | 大學校園人文景觀雕塑的適應性設計研究 | 《藝術探索》 |
羅勝京 | .赫伯特·里德教師觀對高校藝術設計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 | 《美術界》 |
作者 | 題目 | 刊物 |
謝滌湘 | 行政區劃調整與大都市區發展——以廣州市為例 | 現代城市研究 |
謝滌湘 | 城市規劃的應對策略 | 住宅與房地產 |
朱雪梅 | 嶺南建築與庭園空間相結合的特色分析 | 建築技術及設計 |
謝浩 | 適應地域特徵的校園生態設計探討 | 建築節能 |
何韶穎 | 廣州新城區大型居住板塊發展研究 | 華中建築 |
周祥 | 基於虛擬設計工作室的建築學教學方法初探 | 高等建築教育 |
謝浩,倪紅 | 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改革 | 技術與創新管理 |
周祥 朱雪梅 王瑜 | 對多樣化需求下建築學人才創造力培養的思考 | 山西建築 |
謝滌湘 | 高校城市規劃教育改革思路探討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王亞 | 建造樸素和諧的城市公用建築 | 山西建築 |
王瑜 | 建築學專業學生素質的培養 | 高等建築教育 |
謝浩 | 在統一戰線新階段加強參政黨建設的探討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作者 | 論文名稱 | 刊物名稱 |
周祥 | 建築使用後評價POE實踐研究——以通信綜合樓使用後評價為例 | 南方建築 |
周祥 | 捷運建設對城市空間發展的影響初探 | 山西建築 |
謝浩 | 對當前城市建設問題的思考 | 工業建築 |
謝浩 | 溫熱地區的建築熱環境控制 | 保溫材料與節能技術 |
朱火保 | 廣州市小城鎮社區土地利用指標體系分析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
王瑜 | 住宅戶型設計的趨勢 | 四川建築科學研究 |
熊砥柱 | 廣東省高級技工學校第二教學樓設計 | 南方建築 |
謝浩 | 現代家居書房照明設計 | 建材發展導向 |
熊砥柱 | 營造花園式的就醫環境——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遷建項目設計 | 南方建築 |
謝浩 | 家居裝飾設計中色彩的合理配置 | 福建建材 |
謝浩 | 現代家居書房照明設計 | 陝西建築 |
朱火保 | “有機聚集”理論下的廣州小城鎮建設方法探索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
謝浩 | 實施牆面垂直綠化 構築良好熱工環境 | 廣西城鎮建設 |
謝浩 | 濕熱地區的建築熱環境控制 | 建築節能 |
謝浩 | 高校校園建築的生態化設計 | 廣東勘察設計 |
謝浩 | 對當前城市建設問題的思考 | 工業建築 |
江海燕 | 城市地區森林公園規劃區勘界的原則與方法 | 福建林業科技 |
周祥 | 《論當代文化背景中的建築發展》 | 中外建築 |
王立山 | 終極的美學思想與視覺藝術 | 裝飾 |
王瑜 | 關於建築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 |
江海燕 | 自然遊憩地步道系統規劃設計 |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
作者 | 論文名稱 | 刊物名稱 |
周詳 | 城市規劃管理中的交易費用 | 城市問題 |
周祥 | MIT開放式課程材料與高等教育理念實踐 | 黑龍江高教研究 |
周祥 | 略論城市規劃法制中的土地產權問題 | 北方論叢 |
周祥 | 多元化電腦輔助建築設計教學探索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社科版 |
周祥 | 電腦輔助建築分析及其多媒體課件的製作 | 建築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 |
劉旭紅 | 基於實踐的居住建築設計教育思考 | 北方論叢 |
劉旭紅 | 色彩,讓人居環境生輝 | 四川建築科學研究 |
劉旭紅 | 淺析我國佛塔的建築藝術成就 | 四川建築科學研究 |
劉旭紅 | 妙用地形,創造富有特色的校園空間 | 華中建築 |
劉旭紅 | .營造個性、健康、輕鬆的校園環境 | 建築技術及設計 |
劉旭紅 | 居民行為心理與居住小區環境設計 | 南方建築 |
劉旭紅 | 健康住宅探索 | 高等建築教育 |
劉旭紅 | 適應社會需求創新教學方法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
王立山 | 創造思維與建築設計 | 建築學報 |
謝 浩 | 改善居室日照環境 | 住宅科技 |
謝 浩 | 控制居住區交通噪聲的建築措施 |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
謝 浩 | 沙面西洋建築風格鑑賞 | 古建園林技術 |
謝 浩 | 論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措施 | 福建高教研究 |
謝 浩 | 努力發揮考試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 考試促進人的發展 |
謝 浩 |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之我見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 |
謝 浩 | 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 | 高等建築教育 |
謝 浩 | 解讀後的理性啟迪 |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
謝 浩 | 實施牆面垂直綠化——構築良好熱工環境 | 城市管理與科技 |
謝 浩 | 住宅建築組群的自然通風設計研究 | 房材與套用 |
謝 浩 | 玻璃幕牆節能設計 | 上海建材 |
謝 浩 | 建設獨具一格的生態城市 | 羊城晚報 |
謝 浩 | 創造和諧的室內色彩環境 | 室內設計 |
謝 浩 | 在專業教育中樹立系統的環境觀 | 高等建築教育 |
謝 浩 | 小蓬仙館異地重建技術研究 | 江蘇建築 |
朱火保 | 廣州小城鎮社區建設模式研究 | 南方建築 |
朱火保 | 廣州小城鎮建設“有機聚集”理論探索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
王瑜 | 舊鎮新顏——廣州南沙鎮中心街道環境整治規劃 | 新建築 |
葛潤南 | 在保護與發展矛盾中前進的蘇州城市建設 | 南方建築 |
葛潤南 | 經歷共振-住宅房地產開發對廣州城市建設的影響 | 房地產導刊 |
葛潤南 | CAI在《城市規劃設計》教學中的套用 | 現代計算機 |
葛潤南 | 概念規劃在我國城市規劃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廣東勘察設計 |
謝滌湘 | 新制度經濟學視野下的城市群協調發展探討 | 特區經濟 |
謝滌湘 | 城市發展與旅遊產品開發——以廣州市珠江游為例 | 現代城市研究 |
謝滌湘 | 城市邊緣地區綠色開敞空間的保護與利用研究 | 生態經濟 |
謝滌湘 | 土地市場調控與城市理性發展 | 建設科技 |
朱竑 | 青藏鐵路對西藏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對策 | 經濟地理 |
何韶穎 | 培養良好的城市觀與整體建築設計能力--論建築學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 | 亞洲都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
何韶穎 | 整體建築觀念的培養--對建築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