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王[廣德縣祠山大帝]

廣德王[廣德縣祠山大帝]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渤為遠古大禹時期荊蠻地區部落的酋長、統帥。他帶領百姓在江南一帶,疏通江河,征服洪水,化害為利,發展農耕,為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自唐至清先後就有18位帝王對張渤進行了封禪,五代十國後晉南漢皇帝劉晨又冊封張渤為廣德王。

簡介

張渤為遠古大禹時期荊蠻地區部落的酋長、統帥。他帶領百姓在江南一帶,疏通江河,征服洪水,化害為利,發展農耕,為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廣德王來歷

來歷一說:

大禹治水有功,百姓安居樂業,人民非常感念他的功德,舜帝願把天子的位置禪讓給他,建立夏朝。於是禹王把萬國諸侯召集在塗山(安徽懷遠縣境內)開慶功大會。張渤接到通知後,也參加了塗山盛會。在簫、管、鍾、磬、鼓樂齊鳴聲中,一百多位仙女翩翩起舞,禹王身著五光十色的龍袍端坐中央,諸侯王高呼禹王萬歲,並歌功頌德。禹王祭天以後,就論功行賞,宣讀了各路治水英雄的封號和獎賞,在這次隆重盛典大會,張渤正式被封為廣德王國的廣德王。

來歷二說:

遠古時期張渤疏通江河、征服洪水並大力發展農耕,為社會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自唐至清先後就有18位帝王對張渤進行了封禪,五代十國後晉南漢皇帝劉晨又冊封張渤為廣德王。

張渤出世

張姓的始祖是張揮,孫名張秉,即張渤的父親。張秉曾跟隨禹治水十年,跑遍了神州大地,奔波勞累,造福於民。張秉為人忠厚,吃苦耐勞,深得大禹信賴。由於忙於在各地治水,人到中年還無暇顧及成家,此事感動了天上的女媧,在他四十二歲時女媧送來了她身旁的侍女名張媼,即後來的祠山聖母。
一天,張秉在桐河之濱治水,忽見天邊飄來一團五彩祥雲,仙樂嘹亮旌幢翳天,前有鸞鳳盤繞碧空,後有眾仙子翩翩起舞,其中一位國色天仙的少女端坐在華麗的彩車中,張秉驚呆了。仙女按下雲頭,上前拉著張秉的手說:“我名叫張媼,奉女媧娘娘懿旨,君治水勞苦功高,特派我下凡與你婚配,為你生子,以合張姓香火綿延,光宗耀祖。”喜得張秉連連向天叩拜,感謝女媧娘娘的大恩大德,從此夫唱婦隨,恩愛有加。
一年後的二月初八,張媼夜夢女媧來到床前,將一團血球扔向她懷裡,哈哈大笑飄然而去。此時只見一道白光閃過,接著霹靂一聲,滿室紅光,芳香四溢,張媼醒來就生了一個胖胖的男嬰。此小兒寬額頭,高鼻樑,英威奇特,見風就長,三天內就長成了九尺高的彪形大漢,能言善辯,聰慧敏捷,深知水火之道。父母為他取名叫張渤,要他立志一生治水,造福人民。此後,故鄣一帶,經過張渤父子幾年來的精心打造,把原來一片汪洋澤國治理好,變水害為水利,人民紛紛從洞穴和樹梢窠巢中遷到了高崗和土坡上安家,過起農耕生活。為把這一帶變成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他們父子夜以繼日地帶領百姓們辛苦地戰鬥在治水工程的最前線。
大禹騎著神馬,騰雲駕霧,縱橫馳騁,來到了洪水橫流的工地,見一老一少兩個巨人正在疏導江河。禹王和張秉本是老熟人,久別重逢,格外親切。使禹王大為驚訝的是這位後生身材高大,神力無窮。只見他正召集龍蛇水族,化成神兵天將,因山勢走向,水流行徑,從南至北,疏浚出了桐汭、無量溪河流,並打通了橫亘在下游的獅子口,使水流經南漪湖直達長江。他又搖身一變,成了位高大的巨人,一肩挑起了太首山、金龍山,將它們排列在上游和四周,嘩嘩的洪水,非常馴服地隨著他指引的方向,向北奔去。禹王想,這正是我要找的能人,經張秉介紹後,後生說:“這叫因勢利導的疏導法。”此法正與禹王倡導的治水辦法相同,禹王連連稱讚說:“英雄所見略同。”
禹王繼續說:“我剛從防風國來(即德清縣一帶),防風王治水有方,他們那裡水患平息,百姓安居樂業,你們這方圓數百里,可將各部落聯盟起來,也可成立為國,以便統一協調治理水患。”張渤說:“我們聯盟為國後,要廣施恩惠,以德治理和教化百姓。”禹王大喜,連連稱好:“你們這裡就叫廣德王國吧。待洪水平息後,我將在塗山(即安徽懷遠)會庥天下英雄,論功行賞。現在防風王在東方治水,你們在南方治水,我在西北方治水,北方還缺治水能人,我將前往繼續訪賢。”臨別時禹王贈給了張渤神鞭,此鞭能趕山涉水,法力無邊,要他竭心盡力,不畏艱險,為治理洪水再立新功。

張渤治水

張渤在安徽省廣德縣治水、理水,開鑿運河,除害興利,為民造福,是在生產力還非常落後,物資生活十分匱乏,人們的認識能力還有很大局限的時代,以其獨具的智慧和勇氣,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挑戰自然、利用自然的偉大壯舉。

“張渤治水的傳說”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