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事測繪中心職責
1.貫徹落實國家海上測繪發展戰略、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履行有關國際公約、技術規範。2.根據委託,參與海事行政管理和執法監督相關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工作。
3.承擔轄區公共港口、航道、航路及其他通航水域的測量繪圖工作;承擔轄區通航尺度核定測量工作;建立和維護海洋測繪基準及基礎控制網;負責轄區水文觀測網的建設、運行和維護等工作。
4.承擔水文、氣象等航海安全保障信息的採集、分析、整理工作,承擔海上交通空間地理信息檢測工作,參與轄區有關航海保障信息系統的建設、運行和維護工作,依據許可權公布有關信息。
5.承擔轄區測繪應急處置工作;參與水上交通安全和海上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有關工作;承擔轄區交通戰備的有關工作。
6.按照管理許可權,負責本單位的財務、資產、基本建設、幹部人事、勞動工資、計畫裝備、科技教育、黨群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
7.承擔上級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心人才規模
中心現有職工近200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6人(不計船舶系列),具備高級職稱資格24人,中級職稱資格25人,助理職稱資格14人,已通過A、B級國際海道測量師、國際海圖製圖師培訓有7人。廣州海事測繪中心具有國家甲級測繪資格證書,通過了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和國家二級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認證。測量船舶
2013年,廣州海事測繪中心目前共有5艘專業測量船舶,分別是海巡1760船、海巡1761、海巡1762、海巡17070船、海巡17071船,總噸位達1585噸,均配備了先進的水深測量儀器和多波束掃海設備。海巡1760船:1992年建造,總噸為738噸,船長為55米,近海航區。該船裝備了先進的水深測量設備的配套設施,可在近海的海區進行航行測量。該船配置了一艘9.5米工作艇,能滿足在淺水區測量工作。
海巡1761船:2003年建造,總噸為320噸,船長為40米,採用了可調螺鏇槳,近海航區。裝備了先進的水深測量設備---Seabat8101多波速測深系統,可以在2米—600米水深範圍內,對海底進行全覆蓋掃測,可繪出三維海底地形圖;該船裝備了ECDIS電子海圖導航系統,可在近海的海區航行及測量。
海巡1762船:2009年建造,總噸為328噸,船長為40米,採用了可調螺鏇槳,近海航區。裝備了先進的水深測量設備---Seabat8101多波速測深系統,可以在2米—600米水深範圍內,對海底進行全覆蓋掃測,可繪出三維海底地形圖;該船裝備了ECDIS電子海圖導航系統,可在近海的海區航行及測量。
海巡17070船:1991年建造,總噸為81噸,船長為28米,沿海航區。裝備了先進的水深測量設備--- ODOM ECHOSCAN多波速測深儀,可以在2米—100米水深範圍內,對海底進行全覆蓋掃測,可繪出三維海底地形圖;配合先進的GPS定位系統,可在沿海海區進行航行測量。
海巡17071船: 2012年建造,總噸為118噸,船長為19.9米,採用了可調螺鏇槳,沿遮航區。裝備了先進的多波速測深儀,可以在2米—100米水深範圍內,對海底進行全覆蓋掃測,可繪出三維海底地形圖;配合先進的GPS定位系統,可在沿海遮蔽海區進行航行測量。
測繪設備
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先進的技術裝備是海事測繪發展國際化的必然要求。廣州海事測繪中心設備情況如下:測繪設備:
單波束測深設備26台(套)、多波束7套,側掃聲納5套,前視聲納1套,雙頻識別聲納一套,淺地層剖面儀2台,浮泥探測器2套,磁力儀2台,驗流儀3台,定位設備32套、製圖設備36台(套)、輔助設備131台、抗拖網海底安裝底座1套、無線電搜尋定位系統1套。船舶安裝電子海圖及AIS系統。
測深類設備:
SeaBat 8101多波束、R2Sonic 2024/2022多波束、Kongsberg EM3002多波束、SeaBat 7125多波束、Hydrotrac單頻測深儀、Echotrac雙頻測深儀、Edgetech 4200MP側掃聲納、Trimble SPS461 DGPS。
測繪工藝革新
廣州海事測繪中心(原廣東海事局海測大隊)堅持自主創新,具備甲級海洋測繪資質。從六分儀到微波定位儀到衛星定位儀,從水砣測深到單波束到多波束掃測,從手工繪圖到機助製圖到電子海圖,從自動化到數位化到信息化,海事測繪生產力的每一次跨越都與科技進步密不可分。定位技術:
從最初的六分儀、經緯儀定位,到無線電微波定位,發展到RBN/DGPS差分定位、衛星廣域差分定位,定位技術實現了手工向自動化、離散單點定位向連續定位的轉變,從根本上提高了定位精度。
測深技術:
從水陀、測深桿測深,到單波束、四波束測深,發展到多波束全覆蓋掃測,測深技術實現了手工向自動化、點測深向線測深到面測深的轉變,從根本上提高了測深精度。
製圖工藝:
從原始的純粹手工寫圖、小飛機模板製圖,到計算機輔助製圖,到微機數字製圖,發展到HPD海圖資料庫,製圖技術發生了質的飛躍,從紙質海圖到數字海圖,完全實現海圖產品數位化。
測繪產品創新
1.新產品的開發——柵格電子海圖產品採用Geotiff格式,在TIFF的基礎上定義了一些GeoTag(地理標籤),來對各種地理坐標系統、橢球基準、投影信息等進行定義和儲存,使圖像數據和地理數據存儲在同一圖像檔案中。作為國內首次發布的柵格電子海圖,RNC拓寬了海事測繪產品品種,是海事測繪致力於推進服務領域的拓展,增強海事測繪產品影響力的有力體現。
2.新產品的開發——《珠江航行指南》編制開發
珠江三角洲內河航道的通航安全對於區域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大隊自2006年起就已開展西江內河航道及北江飛來峽下游段測量,2007年正式確定為《珠江航行指南》項目。於2013年,《珠江航行指南》(一)-(四)冊的編制出版已全部完成,配套的電子海圖也已對外發行。這是海事測繪範圍首次從沿海擴展到內河重要航道,體現了大隊積極做好“三個主動服務”的決心和能力。《珠江航行指南》的出版發行,徹底改變了珠江水系航運圖書缺乏的落後局面,為航行於該區域的廣大船舶用戶提供可靠的航行指示,為港口建設規劃、海事管理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促進內河航運經濟的快速發展。
3.新產品的開發——珠江口水文信息系統
2005年10月28日,《珠江口水文信息網上發布系統》正式投入使用,由網際網路和手機簡訊向用戶實時發布潮位、風速、風向等航海信息,提高了航道的運載能力。
珠江口水文信息網系統由七個水文站和一個數據處理中心組成,七個水文站合理分布在珠江口主航道的兩側,數據中心位於海測大隊辦公樓。
4.亞運會專用海圖
2010年,測繪中心開展《海事測繪臨境數據採集工藝研究》項目,成功研製出360度全景圖、船舶航行及靠泊指引動畫製作、重要物標三維建模、水下景觀模擬製作及高密度電子海圖五種成果,並成功用於亞運安保服務中。系列成果受到社會各界好評,並為下一步海事測繪數據多元化使用提供了技術支持。
5.三維光柵立體圖
開展三維光柵立體圖製作技術研究,對三維光柵立體畫的軟體、製作和印刷等方面的技術進行了調研,完成軟體採購和培訓,進行了三維立體海圖試驗製作,完成項目研究報告。
6.3G海上智慧型電子海圖導航系統
該系統充分利用大隊現有的測繪成果資源及專業知識,通過製作電子海圖及專題航行指南多媒體檔案,並集成到智慧型導航終端。通過該產品,船舶用戶可進行實時定位、周圍環境查看、航行水域水深及各類助航物標顯示,還可通過個性化系統設定,進行最優航線智慧型導航、航行前方各種險情及預警信息的文字及聲音提示等操作。
測繪技術研究
測繪中心十分重視海洋測繪技術的研究,包括評估各個港區現行潮汐基準面的科學性、合理性,近海潮位控制技術,無驗潮測量技術、遠距離(跨島)水準測量技術、動態潮汐與動態水深技術等。開展了測量設備及軟體的深入研究,包括多波束測量理論與套用、淺地層剖面測量系統採集處理分析、旁掃聲納測量軟體及數據處理方法、北斗及CORS等技術及套用探索性研究,以提高中心海洋測繪技術實力。1.開展陸海統一高程基準研究
開展航測專項《陸海統一高程基準建立工程》項目研究。該項目建設內容主要是在珠江口水域綜合利用GPS定位技術、水準測量技術、潮汐分析技術,重力資料及DTM模型資料等,建立高精度區域似大地水準面格網模型和深度基準面模型,將水文站的水準點納入到國家空間坐標基準框架內,實現深度基準與國家陸地高程基準的統一,並將陸地基準傳遞到珠江口水域的海島上,實現陸海測繪基準的統一。
2.珠江口主航道海圖實時與預報水深線上服務系統
珠江口主航道海圖實時與預報水深線上服務系統是在已有的基於區域電子海圖線上服務平台的基礎上,聯合珠江口水文信息系統(已有的港口線上實時潮位監測網)實時採集的潮位數據與最新的電子海圖資源,實現珠江口主航道(折線航道長約120公里)海圖高密度水深數據與實時/天文預報潮位的疊加顯示,實現海圖潮位與高密度水深的實時線上與動態變化。
3.開展GPS北斗無驗潮水深測量研究
利用現有珠江口水域似大地水準面、無縫深度基準面、垂直基準無縫轉換等模型,在珠江口水域示範研究基於GPS+BD的無驗潮水深測量理論和方法,形成符合海道測量規範精度要求的無驗潮水深測量技術,為無驗潮技術的廣泛推廣套用奠定基礎。本年度重點做好該項目的工可編寫。
4.港珠澳大橋通航環境數據服務系統
建立了港珠澳大橋橋區空間數據服務框架,實現了包括電子海圖、遙感影像、水文氣象、水下地形、全景數據、三維立體模型、通航管理要素等多種來源和類型的空間數據的整合和發布,並提供WMS、WFS等OGC標準的數據服務接口。
5.展基於北斗CORS沿海岸帶建站研究
中心組織課題組開展了CORS(連續運行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套用研究。通過研究,基本掌握南海海區CORS建站現狀與使用情況,評估在沿海重要港口布設GORS基站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並對站點的分布及投入情況進行分析評估。中遠期可選擇在南海海域建立N個永久性連續運行的GPS基準站,通過數據通信網路和無線數據發播網,向各類需要測量和導航的用戶全自動、全天候、實時提供網路覆蓋區域的高精度三維坐標和時間信息。
6.開展適航水深及浮泥觀測技術研究
開展浮泥觀測研究特別是浮泥厚度和適航水深研究一直以來是港口與航道工程設計運行中十分關注的問題。浮泥厚度與適航水深的合理確定,關係到航行安全與疏浚工程費用投入;適航水深的研究與套用工作,可以保證通航安全,節約工程經濟投入,具有很高的社會和經濟價值。中心從國外引進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Silas走航式浮泥測量系統,為浮泥研究和適航水深的確定提供了可靠的測量數據和成果。
Silas適航水深測量系統,有效解決大面積區域適航水深測量,為用戶提供直觀、可靠的及連續性的測量數據,在深圳大鏟灣、廣州南沙港和台式電廠等港區得到廣泛實際套用,確保了港口船舶的安全航行及停泊,為企業合理利用港口水深資源,節約疏浚成本,取得可喜的直接經濟效益及港口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