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溯源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從雲南遷來立村。因村西有座古廟,故名廟王家,後崔姓、劉姓諸先祖也相繼擇地而居。
人口耕地
廟王村村域東西長1.5千米,南北3千米,面積4.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476畝。2005年有256戶,762口人,除王、崔、劉姓之外,還有馬、田、蔣、丁、杜姓等少數居民。
經濟概況
該村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該村村民通過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截至2005年,該村形成了以林業種植、畜牧養殖、果品栽植等為主的富民經濟產業,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該村通過大力發展苗木生產,共栽植各種用材林、果園等近300畝,已逐步形成規模,其中該村引進栽植的韓國黃金梨,已獲得青島市名優果品稱號,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畝產增收達2000元。畜牧養殖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2005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較大規模,由村民家家戶戶飼養生豬到家家戶戶飼養黃牛、各種羊及家禽等,年人均收入達500元以上。該村還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引進了3處手工藝品加工企業,消化吸收農村勞動力200人,僅此一項可實現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
文明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斷增長。自改革開放以來,到2005年,大多數村民對自己的舊住宅進行了翻新,按村規劃建起了成排整齊的寬大明亮的大瓦房。截至2005年,有28名學生考入了大中專院校,有5人成長為黨政副處級以上幹部。該村全面推行養老保險工作,對獨生子女戶有村集體統一投放備用金;同時也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活動,該村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村風村貌煥然一新, 隨著經濟的發展,該村的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斷提高。
獲得榮譽
該村被鎮政府評為“先進黨支部”、“社會主義文明村莊”等榮譽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