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石室禪院

廈門石室禪院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創建為寺院。 據新編《廈門佛教志》載,石室禪院乃閩南剛開發時最初建的一批寺院之一。 石室禪院在宋、元、明、清、民國經過多次重建,院內有多塊石碑來記載這些歷史。

福建省廈門市
藥師佛道場石室禪院位於玳瑁山下,面對靈鷲山,據漳州府志、龍溪縣誌、海澄縣誌記載:石室禪院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原為出家人修行的石室。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創建為寺院。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曾修建或添建。元代元統甲戌(1334年),由晦庵和尚主持重建,建梵宮、僧房、塑佛像,宛然名剎,奠定了石室禪院之規模。明天順八年(1464年)一度修葺。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寺廢。隆慶三至五年(1569-1571年),由雲軒和尚主持理修,建法堂、山門和廊廡,周圍築牆,煥然一新。清朝是石室禪院的鼎盛時期,曾由朝廷下旨嘉獎該寺院藥師佛顯靈滅除瘟疫的事跡。垂拱年則屬於閩南開漳,陳元光授第一任刺史之時。據新編《廈門佛教志》載,石室禪院乃閩南剛開發時最初建的一批寺院之一。
石室禪院在宋、元、明、清、民國經過多次重建,院內有多塊石碑來記載這些歷史。明朝中期,倭寇侵擾閩浙沿海,戚繼光將軍領兵抗倭,倭兵聞風喪膽。玳瑁山至今仍留有戚將軍抗倭遺蹟“游城古寨”、“尖山古寨”。禪院前仍留有當年扎兵駐寨時所用馬槽,具一定歷史參考價值。禪院東側,為各朝僧尼之墓穴,以清朝居多,院內多存有這些古墓碑,尚未破壞。另有明高僧正旭之母壽域,規模龐大,其中有三座明朝本寺住持父母親的古墓在寺院附近,在中國寺院中比較少見。
千年的古寺,崇峻的玳瑁山,雄壯的靈鷲山,自古就相傳有十八景。而今好多景色都僅成了歷史名詞,然而仍留有不少景跡供後人玩賞,“高山天湖”、“試劍石”、“高山飛瀑”、“仙人足跡”、“觀音崖”、“石旗石鼓”……等等。也留下不少傳說,令後人回味。
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落實,這座千年古剎也重現輝煌。1997年,受市佛協委託,兼當地居士邀請。忠明法師來寺住持弘揚藥師法門,忠明法師本科畢業於閩南佛學院,駐寺後乃發起重興石室禪院藥師佛古道場之宏願,內重自修,舉辦各種法會,外重弘法,積極促進與各界交流,並在2000年初創立廈門市石室禪院慈善功德會。功德會以“效仿佛陀慈悲,弘揚藥師精神”為宗旨,以“感恩、淨心、惜福”為理念,聯合了一大批學佛青年及熱心人士參與慈善活動,舉行了諸如助學、濟貧、環保、助醫、義賣、文化講座、老幼關懷等各種慈善活動與有益於人心淨化的活動。
石室禪院從2004年開始重修,修復後的石室禪院占地面積達六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整座寺廟沿山勢自然上升,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在坐南朝北的中軸線上,分布有目前全國最長的108米照壁、放生池、護法殿、大雄寶殿、藥師密壇、12生肖壽字壁、祈福鍾殿等,主體突出,巍然壯觀。東側次第為伽藍殿、鼓樓、僧舍、地藏殿、觀音閣、琉璃寶塔、藥師佛塔、藏經閣等建築。西側次第為內外山門、500羅漢群、福壽樓、福慧樓、客堂、抄經堂、五觀堂、弘法講堂、祖師殿、鐘樓等建築。
藥師佛道場石室禪院在藥師佛慈悲加持和市區兩級領導以及善信檀越的大力支持,使禪院將來成為集弘法、學修、慈善、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寺院。

廈門石室禪院廈門石室禪院
廈門石室禪院廈門石室禪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